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黔東南州,以原生態苗侗族文化聞名,脫貧致富,走出大山,是世代苗侗兒女的向往。

丹寨縣萬達小鎮景區演藝隊員依托景區有了穩定收入(黃曉海)
目前,黔東南州現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6萬,貧困發生率7%,貧困縣9個(深度貧困縣4個),省級極貧鄉鎮4個,貧困村894個……
2019年4月24日,黔東南州實現歷史性突破,丹寨、麻江、施秉、鎮遠、三穗、雷山六個縣經省政府正式批準退出貧困縣序列。
階段性勝利,讓黔東南干群備受鼓舞,凝聚信心,繼續擼起袖子,扎根于黔東南脫貧事業中去。
盡銳出戰 合力攻堅
在2019年關鍵的時間節點,黔東南明確目標任務:力爭實現黃平、岑鞏、天柱、黎平、臺江5個貧困縣和錦屏、劍河2個深度貧困減貧摘帽、490個貧困村出列和21.79萬人脫貧。
今年以來,黔東南以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夏秋決戰”為抓手,開啟一場聲勢浩大的脫貧大作戰。

榕江縣樂里鎮大瑞村四組侗族青年林祥和村民將采收的百香果裝筐。(李長華)
派駐16支駐村工作隊,1560名第一書記,7900余名駐村干部,奔赴全州脫貧一線,幫扶全州所有貧困村,基層脫貧攻堅工作力量得到有效補充和增強。
黔東南堅持用最強的部隊攻打最難的堡壘!從江縣屬脫貧攻堅任務重、壓力大的深度貧困縣,新增34個州直部門單位定點幫扶從江縣貧困發生率在30%以上的34個村,并派遣科級以上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增強從江縣脫貧攻堅力量。
此外,該州明確38名州四大班子領導干部分別聯系206個鄉鎮、66個深度貧困村,531名縣(市)四大班子領導干部分別聯系本縣(市)所有村,實現聯系鄉鎮(街道)州級干部全覆蓋,聯系村縣級干部全覆蓋。
縱深推進 產業興旺
長效的產業才能拔得了窮根
黔東南州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
產業如何因地制宜?“種什么”“誰來種”“怎么種”“錢在哪”“如何管”“賣給誰”“咋受益”“誰來帶”。
該州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重點發展蔬菜、食用菌、茶葉、刺梨、中藥材、水果、藍莓、油茶、生態畜牧業(小香雞)、三穗鴨、辣椒、香豬、生態漁業、稻漁綜合種養、石斛、花卉、竹等17個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打造出一縣一業、一鄉一品、一村一特的產業格局。

天柱縣高釀鎮油茶林基地里侗族農民婦女們在忙著摘茶果、曬油果。(龍勝洲)
天柱縣白市鎮中家山油茶種植合作社承包本村320畝油茶林進行管護經營,帶動42戶農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進行利益分紅。
合作社通過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方式復合經營發展“油茶林+雞”產業,“油茶林+雞”模式成為全縣林下經濟產業示范點。2017年以來,通過改進套養模式,合理布局放養密度,建立穩定銷售網絡,油茶林生態土雞出欄率突破95%,實現林下經濟產品“油茶果、生態雞”銷售年收入穩定達到110萬元,同時通過帶動就業及利益聯結11戶貧困戶增收脫貧。
深度貧困地區縱深推進“八要素”。從江縣依托林業優勢資源做足林下經濟文章,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展林下養雞產業,形成特色品牌,帶動貧困戶增產增收,推進脫貧致富步伐。截至6月,全縣已出欄生態家禽135.92萬羽,禽蛋產量455噸,總產值1.16億元,覆蓋帶動貧困人口852戶3580人增收。
全力構建大扶貧格局
一直以來,黔東南州堅持扶貧資金、東西部扶貧協作、基礎設施建設、幫扶力量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全方位整合用好各類扶貧資源,多層次推動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步伐,聚焦合力攻堅,全力構建大扶貧格局。
黔東南與杭州市一道,進一步強化東西部扶貧協作組織領導、資金使用、人才交流、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攜手奔小康“六項行動”。兩地黨政主要領導多次赴對方開展對接,明確扶貧協作工作任務。
據統計,杭州市2019年已投入幫扶資金6.35億元,安排項目141個,覆蓋貧困人口5.7萬人,覆蓋貧困村553個。

進入建設收尾沖刺階段的荔榕高速公路都柳江特大橋(王炳真)
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建設教育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項目,其中,實施產業發展和勞務協作項目12個,建設14所幼兒園,建設6個安置地醫療衛生配套項目。
落實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定期會晤、定點扶貧報告幫扶工作現場觀摩、掛職干部服務等定點扶貧的四項工作制度,切實把中央的關懷落到實處。截至目前,13家中直單位先后安排43名干部在該州掛職或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累計投入和協調各類資金共58.5億元。

凱里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繡娘”在精心制作民族工藝品場景。(冉勇)
推進澳門特區定點幫扶從江。圍繞澳門特區政府及有關方面已與從江縣簽署的18項幫扶協議,組建工作專班,認真抓好貫徹落實,確保按照時限要求完成,進一步助推從江脫貧攻堅。
深入開展“千企幫千村”行動,積極推廣社會扶貧網,開展脫貧攻堅評選活動,籌劃好“扶貧日”系列活動,著力營造人人關心支持脫貧攻堅的濃厚氛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