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日前,當再次來到這里,卻不禁驚嘆于其風清氣正和經濟繁榮。老百姓津津樂道如今的干部是如何深入鄉村與農民交流,幫助窮困群體的,干部們則不斷地表示深入鄉村農戶之中對自身心靈的凈化以及對開展基層工作的啟發。
這一切,皆源于啟蒙鎮探索的“走村串戶”工作法。事情的開始并不復雜,為了能夠讓啟蒙老百姓過上幸福的日子,啟蒙鎮在全鎮黨員干部中開展了“走基層、解民憂、促發展、奔小康”活動,并以“一張民情連心卡、一個駐村工作隊、一本民情日記本、一個電子信息臺賬”的“四個一”為載體,逐步摸索形成了“鎮干部、村干部、黨員、鄉賢、啟蒙好人”五位一體的鄉村治理架構,使鄉村秩序在很短的時間內得以重建。
“創新鄉村社會治理,是適應新形勢下農村社會巨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需求。啟蒙鎮的實踐與探索,有效破解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存在的黨組織作用弱化、黨員干部教育虛化、黨員先鋒意識淡化的難題,為轉型時期農村黨建工作和鄉村社會治理提供了一個可學可鑒的良好樣本。”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吳定澤告訴記者。
從“四個一”的實踐到“五位一體”格局的形成,啟蒙鎮充分調動鄉村一切力量,精心編織了一個鄉村治理的立體網絡,使處于轉型時期原本混亂的鄉村秩序迅速得以恢復隨著中國社會轉型的加快,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雖然解決溫飽問題,卻讓農民在小康路上步履蹣跚;從原先兄弟七八個在一起,到現在的一個個小家庭,鄉村更加呈現出原子化的特征;貧富分化也在村民之間不斷加劇,大部分人都在為賺更多的錢而努力,一些困難家庭卻陷入貧窮的泥淖不能自拔;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問題更加突出。加之撤并村之后,村干部的人數相對之前更加減少,也使得鄉村治理舉步維艱。
面對新形勢下的諸多新矛盾新問題,在前期帶著干部進村走訪的過程中,鎮黨委政府一班人不斷加深對當地鄉村經濟結構、社會環境的認知,認為不轉變不足以適應新的形勢,開展“走千家、進萬戶、察民情、解民憂”活動,大力實施“四個一”,把全鎮6000多戶村民包掛到151名機關干部中,每人一塊“責任田”,要求機關干部給每戶居民發放民情連心卡,寫好民情日記,一線服務,建立了電子信息臺賬。
啟蒙鎮地茶村村民楊再國從錢包里拿出一張泛黃的卡片給記者看:“這是政府發的連心卡,每家每戶都有,上面有鎮黨委書記的電話。”這位在當地有名的上訪“專業戶”,如今卻徹底改了行,承包起了工程項目。
楊再國手中的卡片便是啟蒙鎮領導干部給群眾發放的“民情連心卡”,卡的正面印著鎮機關工作人員的姓名、職務和聯系方式,背面印著這樣幾句話“您有什么困難需要幫助,您有哪些社情民意需要反映,您對黨委政府的工作有什么建議和意見,請與我聯系。”有了這么一張卡,群眾遇到問題隨時可以打電話咨詢求助,對于老弱病殘來說更是方便,只要一個電話,馬上就有干部上門服務,真正實現困難有人幫,疑惑有人解。
“一卡”架起了黨群干群聯系的橋梁,“一隊”則把服務直接送到農民家門口。啟蒙鎮一些村遠離集鎮,許多家庭只有老人留守,村民辦事很不方便。駐村工作隊進駐各村進行現場辦公,使群眾辦事從“跑政府”變成“政府跑”。
“一卡”“一隊”聯系了群眾,方便了群眾,“一記”則讓干部們不但將社情民意記錄在案,更了然于心。啟蒙鎮要求鎮全體干部隨身攜帶民情日記本,記錄走訪農戶的家庭基本情況、遇到的困難和幫扶的辦法,以及群眾對黨委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走訪結束后,不但要及時撰寫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對群眾反映的共性問題還要形成調研報告提交鎮黨委。
在啟蒙鎮黨委書記辦公室,黨委書記王建元打開電腦,一個囊括了全鎮農戶信息的臺賬立馬展現在了我們面前,這便是“四個一”中的“電子信息臺賬”。隨時點開,便能看到關于一家農戶的詳細情況:家里有幾口人,經濟狀況如何,靠什么能把這戶人家的工作做好?在民情日記欄里,干部哪天去走訪的,跟農戶交流了什么,都記得清清楚楚。
王建元告訴記者,啟蒙鎮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融入日常管理工作,在全國率先建立民情信息動態管理服務系統。網絡平臺具備數據管理、工作跟蹤、網絡傳輸、監督評估等功能,設有法律政策、民情簡報、活動新聞、辦理反饋等模塊,將全鎮6000多戶農民的基本信息數據化。全鎮151名機關干部每人擁有一個獨立網絡賬號,在充分走訪的基礎上建立所聯系村民基本情況電子檔案,上傳工作心得體會、調研報告等,并可通過平臺就走訪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向專家求助,切實提高服務能力。
三年來,在這一臺賬上,啟蒙鎮干部共寫下了近10萬篇民情日記。正是通過這種形式的精準對接,啟蒙老百姓近三年來反映的1827件問題中,已經有1530件得到了妥善解決。
然而農村工作千頭萬緒,顯然不是機關干部走下去、發張卡記記民情日記這么簡單。鎮干部下鄉過程中發現村干部人熟事兒熟,處理矛盾比鎮干部相對容易,于是,啟蒙鎮便把全鎮所有的村干部納入鄉村治理體系中,每名村干部和鎮干部配對包掛農戶。
在村鎮干部包村掛戶的過程中,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和村里那些普通黨員相比,村干部在長期的農村工作中往往積累了很多矛盾,尤其是過去參與過計劃生育的村干部,所以啟蒙黨委政府又想到把村里的普通黨員動員起來,讓每一個普通黨員都發揮作用,每人負責聯系周邊農戶10到12戶。
“鎮干部、村干部、黨員都解決不了的,農村還有一個很特殊的人群,當地鄉賢,就是張羅事兒的人。”王建元說,“我們啟蒙有500余個鄉賢,群眾對他們非常信任,誰家辦個紅白喜事都找他們,家庭小矛盾、鄰里小糾紛也找他們,我們就在這個基礎上選擇那些輩分長、經驗足、德高望重的人物,將鄉村鄉賢納入培訓和管理范圍,以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
記者在八里村看到了一位鄉賢寫下的部分調解筆記,可以看出農村的事情是如何無一例外地被涵蓋在里面的:
2016年6月3日,關于八里兩村民宅基地糾紛問題,經村委會及鄉賢多方協調,現正在調查中,力圖達成共識;
2016年6月12日,某村民因其4名子女贍養老人問題多次發生爭議,現經協調,該出糧的出糧,該出錢的出錢,現已達成共識;
2016年6月14日,由于連日普降大雨,村內多處積水,有的排水困難,造成村民之間出現排水摩擦,經協調已解決;
……
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問題,堅持不懈,不斷完善,啟蒙鎮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適合當地鄉村經濟、社會情況的鄉村治理組織構架。這套組織架構涵蓋了影響農村社會最關鍵的幾個因素,即鄉鎮干部、村干部、黨員和鄉賢。如今,這一鄉村治理架構又有了新的發展,即“啟蒙好人”,鎮黨委政府鼓勵每一個啟蒙人都要爭做“啟蒙好人”……凡是鄉村能夠調動的積極力量都充分調動起來,幫助化解鄉村社會不斷發生的各類矛盾與糾紛,從而實現了鄉村社會治理全覆蓋的目標。
“五個層次,五種角色,各有優點和不足,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從而使得啟蒙這樣一個矛盾鎮的鄉村社會能夠迅速納入一張精心編織的立體治理網絡之中。這種充分調動鄉村一切力量的治理模式,有利于沖破社會轉型期鄉村社會治理的困境,使處于轉型時期原本混亂的鄉村秩序迅速得以恢復。”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之浩說。
從“宗旨”意識的回歸,到“組織”力量的凝聚,在啟蒙的鄉村治理網絡中,基層黨組織發揮了核心作用,干部成了鄉風轉變的“水引子”,從而使啟蒙鎮的鄉村治理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
啟蒙鎮對干部下村有著嚴格并且明確的要求:女同志不許穿金戴銀;跟老百姓講話要有禮貌,不能擺架子;農民家里有什么碗喝什么茶,自己不能帶茶杯;進村入戶不能開車,只能步行等等。
在這種氛圍之下,啟蒙鎮的干部們明顯地感受到了工作職能的轉變,并且逐步“動”起來。每個人都在考慮分到自己頭上的包掛農戶的情況,忙著跟村干部聯系,討論如何到戶里去做走訪工作。鎮干部吳高杰在走訪中發現村民楊正道老兩口生活困難,仍然住著危房,就及時向鎮黨委反映,從縣里協調了專項資金,幫助老人建起了新房。
八里村村民楊通平是一名黨員,自己開了一個黑毛豬養殖場,并聯系了十幾戶農民。記者問他:“你認為該如何做一名合格黨員?”楊通平回答說:“我覺得看到別人遇到困難了,我就必須去幫助他。”
一名農村普通黨員,愿意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就是共產黨員宗旨意識的回歸。
從2016年開始,每年啟蒙鎮都要召集全鎮黨員重溫入黨誓詞,目的就是讓黨員牢記當初的誓言,牢記自己的信仰,牢記自己是一名黨員。紅樓村五姓莊自然村一位黨員就告訴記者,村民有事來找幫忙,自己再忙也得把活丟下幫他,“因為你是黨員,他找你證明他相信你,你不去他會對你失去信心,也就是對黨失去信心。”
在啟蒙,每月1號要定期召開黨員會。這一天的早上9點鐘,啟蒙22個村支部所有在家的黨員都要到村部開會,雷打不動。會議內容主要包括3項:第一,學習文件,當前正在開展“兩學一做”,重溫黨章,學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第二,支部向黨員匯報上個月干了什么,干得怎么樣。第三,討論這個月該干什么,布置任務。
鎮黨委副書記龍見湞介紹說:“定期召開黨員會是當前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目的就是通過學習,強化黨員的黨性意識和先鋒意識,使基層黨組織具有更強大的凝聚力,在農村各項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丁達村黨支部書記龍章澤告訴記者:“黨員不學習,思想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怎么能指望他們起模范帶頭作用?我們現在通過定期過組織生活,每個黨員都明白自己啥事不能跟老百姓比,應該起帶頭作用。”
黨組織的凝聚力增強了,黨員的宗旨意識回歸了,干部的一舉一動不但讓百姓看在眼里,而且漸漸讓他們打心眼里佩服。就在“走村串戶”開展的第二年,為了美化鎮里的環境,為啟蒙脫貧攻堅打基礎,有一天啟蒙鎮在家的干部全部到集鎮公路邊上整治亂堆亂放和垃圾清理,誰也沒通知,卻自愿來了上千名出義務工的群眾。
“也是為了檢驗一下我們的工作到底干得怎么樣。”王建元說,“出發之前我就跟大家說,如果老百姓都站在旁邊看,那證明咱們的工作還沒做到位。可是那一天,老百姓放著地里的農活、家里的生意不做,帶著工具和我們一起干,那場面讓你感動不?上千人啊。”
從“不愛搭理你”到“老遠就喊你”,干部感覺群眾工作好做了,群眾感覺干部作風轉變了,干群重建信任關系,社會重拾向善之風
腳上的泥土有多厚,跟群眾的感情就有多深。從“四個一”到“五位一體”,啟蒙鎮的干部們放下架子,抹開面子,俯下身子,走村串戶,把基層的很多矛盾化解在了萌芽之中。(楊振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