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別賣關子了,趕緊說吧!好好好,巨寨村田壩呀,種了好多的大球蓋菇。這還真是他們的寶貝呢!
近日,記者沿著S311省道一路穿徑而過,但見道路兩旁的莊稼地里都覆蓋了一層稻草,看上去十分特別。村前沿指揮部龍立鵬蹲在地里,給村民講解種植技術。
“龍立鵬,地里種的什么呀?還蓋了稻草。”記者好奇地問道。
“種的大球蓋菇,稻草是用來保溫保濕的,還可以當作養料。”龍立鵬拍了拍褲腿上的泥土,站起身子,笑呵呵地介紹說,大球蓋菇又名赤松茸,是國際菇類交易市場上的十大菇類之一,也是我國近幾年來新興種植的食用菇種。它色澤艷麗、肉質脆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多糖、維生素、酚類、黃酮、多種礦物質和17種氨基酸,營養價值較高。 通過調查,他發現這里的土壤、氣候等條件很適合種植大球蓋菇。村里可以通過發展大球蓋菇種植產業,增加村民收入。
巨寨村民委主任楊正平告訴記者,大球蓋菇種植技術簡單、產量高、生產成本低、營養豐富,作為新產品投放市場,很容易被廣大消費者所接受,F在冬天氣溫低,正好長菌絲,大概要2個月左右,等到春天出菇,正好溫度適宜。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大球蓋菇種植每畝地投入成本大約1.2萬元,畝產量最低可達2000公斤以上,按目前市場批發價12元/公斤計,畝純收益有1.2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尤其是大球蓋菇一次種植可以收獲2—3次。

“此外,種植大球蓋菇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變廢為寶。以前,大家處理秸稈,大多采取焚燒的方式,這樣會污染環境。種植大球蓋菇,我們利用秸稈還田技術,把秸稈作為原料,進行無公害處理,給大球蓋菇提供所需營養,預計一畝地可以用一萬公斤秸稈。”龍立鵬介紹,用秸稈種植大球蓋菇既可以消化農作物秸稈,解決村民隨意焚燒秸稈污染環境的問題,又達到了生物漚肥、改良土壤的作用。種完大球蓋菇之后的土地很肥沃,可以輪換種植水稻,保證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收入,可謂一舉多得。
啟蒙鎮農業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高級農藝師楊英奎說:今年冬季到明年春季,農民利用稻田種植大球蓋菇,春節后就可以上市銷售了,等到三四月份大球蓋菇采摘完后,田里再采用“食用菌+水稻”的輪作的模式,種植大球蓋菇的廢料可以直接還田繼續種植水稻,還有著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作用,提高了產量和效益。


正在基地種植大球蓋菇的巨寨村貧困戶付金玉阿姨笑嘻嘻的說:“現在正是農閑時節,忙時到基地做工,勞務費10元每小時,工作8小時,一天80元,一個月能拿到2000多元呢,而且還能照顧家里。”
據悉,巨寨村大球蓋菇種植,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流轉秋冬閑置農田153戶241畝,把冬閑田變“生錢田”,發展大球蓋菇種植,產值預計400萬元,帶動全鎮貧困戶650戶2201人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的脫貧增收致富道路。(楊振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