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艷陽天,風和日麗,近日筆者驅車沿著“村村通”公路向鵬池村行進,剛過村里的一處山坡轉彎便看到白茫茫的小拱棚一片挨著一片,整齊有序的排列著,微風一吹,在太陽的照射下一閃一閃,格外耀眼,有不少農民都在地里忙碌著,此情此景,讓人不由得駐車到地里一探究竟。
筆者上前和正在地里勞動的貧困戶楊和平交談,了解到這是鵬馳村今年新發展的60多畝蔬菜和20多畝小拱棚西瓜。楊和平說:“我是鵬池村的貧困戶,今年也參加了錦屏縣鵬池富民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蔬菜和西瓜種植,我流轉出土地7畝,又在基地上班,工資100元1天,拿“雙份”收人,同時又還能照看家里,聽縣委黨校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姜琦說畝產達5000-9000斤,按市場價3元/斤,畝產值達15000-27000元,那比種玉米經濟效益高多了!”楊和平還告訴筆者:“年初剛聽說種西瓜,自己不了解,也不敢參加合作社種植,但后來知道姜書記從黔南州三都縣考察學習回來后,為我們聘請了技術員,負責選種育苗和技術指導并傳授種植技術,我只負責種植,姜書記又做了擔保,沒有了后顧之憂,我就參加錦屏縣鵬池富民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西瓜種植!”
在小拱棚西瓜地里,錦屏縣鵬池富民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春平滔滔不絕的給我們講解著:“在姜書記的引導下,我們種了20多畝小拱棚西瓜,都是通過育苗栽培,可以提前15至20天上市,巧打時間差,能賣個好價錢。我們這些種植戶基本都是貧困戶和脫貧鞏固戶。精準扶貧給東西不如搞產業,給點錢用完就沒了,但有了產業、懂了技術,年年有收入,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據縣委黨校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姜琦介紹,鵬池村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貧困戶)+基地”的模式,確保農戶(貧困戶)標準化種植,逐步形成“一戶帶幾戶,幾戶帶一組,一組連一村,一村成基地”的路子。對于西瓜產業,他是信心十足,他說:“我已與縣內西瓜客商達成了意向協議,今年西瓜成熟上市的西瓜客商保低價收購。我打算明年提早種植,采用拱內套拱辦法,提高小拱棚溫度,讓西瓜再提前10天成熟,實現西瓜按訂單時間上市,讓種植戶獲得更高、更穩定的經濟收入。”
啟蒙鎮黨委書記、啟蒙戰區副指揮長王建元介紹,扶貧先扶智,“輸血”更要“造血”。產業扶貧才是最根本的扶貧,也是最長久的扶貧,形不成產業,扶貧成果不會得到鞏固。鵬池村扶貧工作隊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也瞄準了這一點,他們說干就干,干就干好,充分利用好現有土地、市場等資源,發展特色種養殖業。鵬池的精準扶貧工作值得肯定,鵬池的精扶貧方式值得我們全鎮各村、各駐村工作隊參考和借鑒!(楊振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