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寶華在近日舉行的2018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透露,目前我國已經建成21萬個公共充電樁,但利用率僅為15%,充電基礎設施結構性供給不足問題仍然嚴重。
截至2017年底,我國充電樁建設數量已經達到45萬個,其中公共充電樁數量為21萬個,保有量居全球首位。雖然總量可觀,但公共充電樁平均利用率僅為15%,有些充電樁甚至成了僵尸樁。電動汽車觀察家主編邱鍇俊認為,選址不合理、價格偏高是造成公共充電樁利用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邱鍇俊說:“第一是選址不太好,起初大家有一種跑馬圈地的意思,建樁的時候沒有太考慮市場需求在哪里,有很多企業在搶地盤,擴充市場份額。第二,公共充電樁的電價、服務費以及停車費,總體費用還是比較高,特別是停車費。第三是充電樁的供需匹配問題,雖然很多充電樁建起來了,但是離消費者比較遠。第四,對于建樁問題,國家的相關規劃里有提出‘適度超前’,因此有一定的空閑率倒也正常。”
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在2017年達到153萬輛,占到全球市場50%左右,穩居世界第一大新能源車市場。然而,公共充電樁使用率偏低不得不讓人擔心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電動汽車技術創新聯盟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王秉剛認為,由于大多數新能源汽車車主都配有私人充電樁,公共充電樁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因此目前不會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不過,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充電樁運營商應該盡快結束跑馬圈地的發展模式,科學規劃公共充電樁的布局,不要讓公共充電樁淪為曬太陽的僵尸樁。
邱鍇俊建議:“第一,要利用自己已有的數據優勢以及運營經驗,到熱門的用電區域去建樁。第二,跟著用戶走,特別是跟著行業用戶走。第三,各個充電運營平臺要實現互聯互通,包括加強和互聯網公司的合作,至少能找到樁,以提高利用率。”(蔣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