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記者 楊懿)2015年,天柱縣東風村的村干張美椿等少數人力排眾議,推行羅漢果種植,喜獲成功,從此之后,走產業發展之路,就成了這個村的基本政策。
東風村有1000余戶農戶,在沒有發展產業之前,大部分村民都外出打工,老年人就成了村里的主力。“有老人過世,找人抬上山安埋都困難。”村黨總支書記張美椿說。
偌大的村莊成為空殼,張美椿感覺非常的遺憾。“村里有寬闊的土地,其實很有發展潛力。”在他看來,東風村處處充滿希望。
張美椿決心改變“空殼村”的現狀。2015年,他和少數村民力排眾議,推廣黃精、羅漢果等作物種植,當年就成功了,有了一定的收益。此舉把東風村帶上了產業發展之路。
2016年、2017年,東風村主要發展羅漢果種植,到2017年,羅漢果總計發展到了1000多畝。同時,村里還發動種植了白及、黃精、百香果、提子等經濟作物,全村產業呈現出了以羅漢果為主導,多產業并舉發展格局,合作社等經濟組織如雨后春筍。
產業發展帶來的是收益。8月17日下午,在東風村楊政輝家的提子園里,來自凱里的游客姚先生一口氣采摘了幾掛提子,算下來有10斤,結算時,他給了楊正輝150元人民幣。

據了解,楊政輝是東風村的產業大戶,他種植了提子30多畝,今年有五、六畝掛果,一個星期以前果子開始上市。
“太搶手,不用運到集市,自回有人上門采摘。”楊政輝說,這不,剛上市個把多星期的時間,就收進了幾萬元。
天柱縣藍田鎮黨委副書記吳位昆說,每畝提子收益在4至5萬之間,照這樣計算,楊政輝家今年會有至少15萬元的產值。
而到明年,楊政輝家的30畝提子全部掛果,總產值至少120萬元。

個體產業戶獲得收益,合作社也不賴,2017年,東風村羅漢果收果720萬枚,收入達到了230余萬元,100多戶參與該項目的貧困戶不僅獲得了土地流轉資金(600元每畝),而且還通過在產業地干活獲取做工收益和享受入股分紅等。
2018年,東風村黨總支、村委會以及相關合作社對各產業市場情況以及勞動投入量等因素進行了分析,最終決定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即降低羅漢果種植面積,擴大白香果等產業的種植規模。
“羅漢果的市場前景還算可觀,但它需要進行人工授粉,勞動投入量比較大。”村黨總支書記張美椿說,相對而言,種植百香果要簡單得多,勞動投入也是成本。
根據這樣的思路,羅漢果的種植減少到了100畝,百香果則提升到了600畝之多,目前,首批果子已采摘,預計今年采果 600噸,預計實現總產值350萬元。
“我們現在還在培育更大的項目!”東風村第一書記潘軍說,去年,縣委縣政府在招商過程中為東風爭取到了一個種草養牛項目,目前,該項目已經全面啟動,預計在今年10月份,首批牛約200頭將進入東風養殖場。
“我們的目標是上千頭,預計總投資上千萬元。”潘軍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