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通過交流,我有幾點深刻的體會:一是,我們新聞媒體通過新聞扶貧來投身于脫貧攻堅,是我們職業自身肩負的責任,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時刻不能忘記的。二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各行各業的分工不同,我們新聞媒體應該怎么發揮出我們的優勢,值得思考。我們的優勢就是我們是黨報,是主流媒體,要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在第一時間準確地傳遞給群眾,讓大家知曉更多的扶貧信息,從而能夠精準脫貧,不走彎路。把群眾的訴求和所遇到的困難,向黨和政府反映,發揮我們的主動性,在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這是我們作為新聞媒體的獨特優勢。這對于我們新聞媒體來說,就應當做到忠實記錄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點點滴滴,促使我們必須堅持“走、轉、改”,深入基層,聯系群眾,寫出有血有肉有深度的新聞,講好脫貧攻堅的好故事。我們不缺好故事,只是缺少講好故事的人。這次交流會,各種優秀經驗得到傳送,讓我們新聞媒體一起為講好新聞故事而努力。

黔東南真的很美,早在三年前,我就已經到過黔東南,如今借中國地市報研究會地方黨報新聞扶貧經驗交流會暨全國百名社長總編輯“改革開放40周年看大美黔東南”主題采訪活動,我再次踏入這片苗鄉侗寨,還是會由衷地贊嘆“黔東南真的很美”。
這里沒有霧霾、沒有極端天氣,不僅自然風光美,民族風情也美,文化、建筑……一切原生態的東西都非常吸引我。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美非常的珍貴。黔東南在發展民族文化旅游,助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正確地處理好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保留下大量原生態的東西“難能可貴”。這種原生態的文化符號一旦保留下來,就成為非常珍貴的東西,這些都是區別于其他地方的東西,也都是吸引游客到黔東南來的前提。
和三年前相比,黔東南的發展突飛猛進。但是作為少數民族地區,這里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黔東南人只有后發趕超,才有可能和全國各地同步實現全面小康。這就需要黔東南人繼續正確處理好發展民族文化旅游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保持好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的原生性,把“兩個寶貝”的價值充分展現出來,黔東南才能更美、更富、更強。
這里令人心馳神往,我還會再來。

有幸通過本次中國地市報研究會地方黨報新聞扶貧經驗交流會暨全國百名社長總編輯“改革開放40周年看大美黔東南”主題采訪活動,去了黔東南的云谷田園、西江千戶苗寨、鎮遠古城、肇興侗寨等地,感覺黔東南真的非常美,是一個絕美圣地。主辦方精心挑選的采訪點,都美得各有特色,有田園風光也有原生態民族風情,而且苗族和侗族各具特色的建筑、歌舞和蠟染技藝都非常吸引人,比我到過的其他的少數民族地區更加讓人震撼。這里的人們也非常熱情,令人流連忘返。
更值得點贊的是,通過本次活動,我也了解到了黔東南在這些年來正在依托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發展民族文化旅游,讓那些生活在少數民族村寨的人們過上了更好的生活,我認為這個做法是非常正確而且有前景的。因為現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越來越多的人有了休閑旅游需求,尤其是對黔東南這種原生態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十分向往。黔東南在發展旅游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各個渠道各種方法讓更多人參與到其中,并且通過旅游發展富起來,是小康路上的一大亮點。總之,黔東南是一個值得一來再來的地方,下一次我會帶家人再次來到這里。

我到過貴州貴陽,這是第一次到黔東南。作為一個從事媒體工作多年的媒體人,我走了許多地區,相比之下,感覺黔東南民族文化富集,服飾靚麗,歌曲絢爛多姿,美輪美奐,在黔東南可以看到層層疊疊的梯田,錯落有致的木屋,黔東南的美出乎我的意料。
黔東南肇興的文化氛圍很濃,晚上的街景古樸燈光璀璨,寨子周邊有一些農田、池塘,這里田園風光韻味十足。從高聳的鼓樓可見中國民間工匠技藝高超,整個寨子富有農耕文化氣息,品位很高。
文化就是一個相互交融的過程,黔東南苗侗文化特色十分明顯,這就是旅游的優勢,游客不可能到每個地方都去看同一樣東西,黔東南在旅游開發上應當避免同質化,既要留住人,也要留住心。
黔東南應當找準定位,如何打造一個文化區域應有一個高的切合實際的定位。黔東南的發展還應該突出特色,挖掘好民族文化。黔東南還應該注重文化的傳承轉化吸引更多年輕人,黔東南的文化還可以也應當擁抱現代,注入現代化的氣息,還可以引進文產文創人才,擴展視野,打造自身文化產業與品牌,把文創文旅做大做強。

綠水青山,藍天凈土。來到黔東南這兩天,無論走到哪里,滿眼青山綠水,感覺呼吸都是甜的。這么良好的生態,是黔東南人民的聚寶盆。這里是一個讓人回味無窮的地方,叫人來了還想來。何為寶貝?就是貴重少見、珍奇的東西,具有一定的稀缺性、獨特性。對于黔東南來講,顯得最為珍貴、最為出彩的,就是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優秀的民族文化來自民間,創新文化機制體制,對促進民族文化惠及民生和盤活旅游文化實現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創新文化機制體制,盤活經濟文化產業還有待加強。當務之急,一是著力培育優秀民族文化市場。民族文化常被譽為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根和魂。“保護民族文化,守望精神家園”已成為當今全社會人們的共識,培育民族文化市場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有了文化市場,才能更好地促進民間歌舞協會、民間文化團體找到發展平臺。民族文化有了發展平臺,不僅有利于激活民族文化,而且對促進文化旅游實現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二是打造精品民族文化,盤活文化旅游產業。優秀民族文化重在傳承和保護,而不是重在商業開發和利用,打造精品民族文化,是傳承和保護優秀民族文化的最佳選擇,也是盤活文化旅游的最佳抉擇。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是黔東南最大的優勢,黔東南對民族文化應以保護為主,并進行適度開發,讓民族文化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傳承,在以旅游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

游走了黔東南幾個縣市,感受到凱里市的經濟發展成就、雷山縣的旅游發展狀況、鎮遠縣的歷史文化遺跡保護、黎平縣的生態環境治理,感受到黔東南正在向經濟大州、旅游大州、文化大州快速邁進。西江千戶苗寨、肇興侗寨里,小橋流水中,隨處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風景。很喜歡黔東南保護得很好的原生態自然風景,高山、村寨、小橋、流水一度讓我流連忘返,想停下來住上幾天,慢慢懷舊。黔東南在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理念上、領域上搶占了很多先機,這些經濟社會發展好的理念值得媒體宣傳。在西江苗寨,有人自告奮勇地上前品嘗“攔門酒”;在觀看《美麗西江》演出時,亦有總編主動上臺與主持人互動表演,穿苗族服飾,現場向苗家阿妹學習錦雞舞;在肇興侗寨,大家“現學現賣”,用侗語“罕了喔呼”“哆了喔呼”回應主人們的熱情——大美黔東南一個“情”、一個“美” 。“美”是山的美,更重要的是美在發展理念,美在設計理念。守住“兩條底線”不容易,要么抓發展犧牲自然環境,要么保護自然環境影響整個發展,但是黔東南做到了,讓我感動。與以往的報道形式相比,此次采訪活動同頻共振,全方位、全媒體展示黔東南發展新成效。

以前聽說黔東南很美,置身其間才發現,她的美麗出乎我想象。幾日行程美景不斷,令人驚嘆連連。
黔東南用“兩個寶貝”總結其生態環境、民族文化十分準確,二者不僅僅是黔東南最具特色的名片,也是黔東南今后發展最具潛力的方向,這是黔東南有別于其他地方,不可復制的寶貴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在黔東南得到了最貼切的詮釋。一路走過來,我們看到像岜沙、肇興、西江這樣原本閉塞落后的傳統古村落得到旅游開發,如今成為熱門的旅游熱點,帶動當地經濟迅速發展起來,讓當地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發展帶來的繁榮令人感到振奮,但希望黔東南要用心呵護好“兩個寶貝”,避免商業的喧囂,掩蓋了“兩個寶貝”原來的韻味。目前來看,黔東南的旅游開發,很好地照顧了原始風貌和商業開發之間的平衡,提供旅游衣食住行的商業建設與當地傳統村落的原始風貌部分,既有所隔離,又能有機融合在一起,很好地保留了古村落景觀中的原生精神。
希望黔東南在開發中繼續守璞存真,使原生態的生活氣息、風土人情、傳統習俗與經濟開發和諧共存,在增進民生福祉的同時,讓“兩個寶貝”永葆活力。

“藍天白云常作客,綠水青山入畫來。”這是來到黔東南后的感受。第一次來到黔東南,短短的時間里自己就已經被黔東南的山水所沉醉,被濃厚的民族文化所吸引。
黔東南州與錫林郭勒盟兩地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少數民族居住區,在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同時,民族風情淳樸濃郁,這些是發展旅游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將民族和生態這兩大優勢最大限度發揮出來,發展旅游產業是最佳選擇。兩地可以借助這種優勢,打造擁有各自特色的生態旅游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如何把發展生態旅游與脫貧攻堅更好地結合起來?我認為首當其沖需要大力發展當地的生態產業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其次便是利用好當地得天獨厚的生態文化,把它變為旅游資源,變為旅游的寶貝,從而來帶動旅游脫貧。走“旅游+扶貧”的道路,發展鄉村旅游,還需進一步拓寬扶貧的思路和模式。通過“旅游+扶貧+N”的形式把貧困戶組織和帶動起來,積極參與鄉村旅游建設和發展,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分享旅游經濟紅利,走出一條有穩定收入來源,脫貧后不易返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助力脫貧攻堅事業。

第一次來黔東南,有一種全新的感覺,不管是人文景觀還是自然景觀,都給人一種強烈的沖擊力。值得注意的是,黔東南的旅游推介語是“大美黔東南”,我們商洛的旅游推介語是“秦嶺最美是商洛”,宣傳力度都很大,這展現了黔東南和商洛兩地都有美的概念存在,這表明了我們的共同性。靠山吃山,我們兩地都應該做好山地文章,發展好山地旅游,我們兩地都是在保護好青山綠水的基礎上,然后把它變成金山銀山,做好、做強“旅游+”。來了黔東南之后,我發現自然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的傳承,是我們黔東南最寶貴的兩個資源,就是“兩個寶貝”,它們構成了黔東南發展旅游業最核心的元素,有這兩大資源的支撐,為黔東南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我這幾天親身感受到的體會:在云谷田園我看到了一個集精品農業、生態旅游、文化休閑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正在成長;在西江千戶苗寨,我看到苗寨里的老百姓就是充分用好自然生態和民族文化“兩個寶貝”,大力探索“景區帶村”旅游扶貧模式,走出了一條民族文化鄉村旅游扶貧新路;在黎平肇興侗寨,我看到當地的原住民把侗族文化傳承得十分完好,大家依托景區旅游資源共享改革,未來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初到黔東南,印象最深的是這里濃郁的民族文化和秀美山川。 苗鄉侗寨,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在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不禁讓我想起“小背簍”優美的意境;初冬的云貴高原,層林盡染,如詩如畫,一草一木,深深牽動著我的靈魂。
坦率地說,我似乎愛上了大美黔東南!
這里土地稀少,農田入畫,點綴在山坳河畔,發展大農業比較艱難。總書記提出的“中國糧食”“中國飯碗”,是就地勢平坦的產糧地區而言,而黔東南則更適合于發展一定范圍內自給自足以旅游為目的的觀光農業。
推出生態游和民族文化游,那么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呢?我傾向于首推民族文化游,但二者必須緊密結合起來,捆綁式發展,方有更大作為。讓人們在生態中了解民族文化,在獨特的民族文化中享受生態的給予。
為什么要首推民族文化游呢?因為這里的民族文化是祖國大地上很有特色的,而生態風景方面卻不具唯一性。中國名山眾多,黔東南不占上風;廣袤的云貴高原各地市州,生態也相差不多;而亞熱帶的天目山,北國的興安嶺、長白山等地區則在生態風景游方面更具優勢。因此,民族構成多元,民族文化濃郁的黔東南,在旅游市場主打民族文化游將更具獨特性與競爭力。

在本次中國地市報研究會地方黨報新聞扶貧經驗交流會暨全國百名社長總編輯“改革開放40周年看大美黔東南”主題采訪活動中,記者見到了一位熟悉的面孔——吉林延邊日報社黨委副書記王彩蓮。
王彩蓮有一個獨生女,名字叫徐政雪,今年28歲。2016年,吉林大學畢業的徐政雪經過重重考核,得到了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駐烏拉圭蒙得維的亞辦事處實習的機會。實習結束后,她本可以擁有人人羨慕的工作和優渥的生活,卻選擇留在黎平縣雙江鎮黃崗村。徐政雪利用自己的實習工資在這里開辦了一間名為“月也”的公益學堂,為保護侗族非遺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而努力。
“可以說她是作為一個年輕人真正落地做了一些事情。她的這個行為也是在警醒我自己,作為一個黨員、一個黨媒干部應有的責任和擔當。”王彩蓮認為,新聞扶貧也是如此,“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做出來的。”最重要的是要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到基層去、到脫貧一線去,發揮自身優勢,真正助推脫貧攻堅。
王彩蓮認為,在這次活動中,黔東南日報社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包括為幫扶村捐贈資金、游視界上線扶貧產品等,對于各個媒體都是很好的一個開頭。也讓大家知道,新聞扶貧,我們主流媒體一直在路上。”

這是我第一次到黔東南,第一次到從江,這是我的一次神奇之行,這是我的一次收獲之行,黔東南給我奇妙的感受。
在黔東南我見到樂觀向上的黔東南人民,感受他們的歡樂。進寨的時候,聽到她們清脆悅耳的歌聲,肇興敬酒歌韻味悠長,很讓人感動。黔東南各地的民族建筑風格是澳門所不見的,這里的酸辣飲食特點和華麗的民族服飾都別具一格。黔東南生態優美,岜沙原始的森林古樹參天,綠樹成蔭,空氣質量特別棒,應該說是毫無污染的。我看到在岜沙參與節目的都是當地村民,這些表演豪放帶著泥土味,老百姓得到收入,這讓我們也覺得這樣的扶貧方式確實是一種特別的扶貧,是長遠的一種扶貧方式。今天我們還路過了鑾里侗寨,鑾里侗寨四周都是蔥蘢的樹木,有溪流農田,這是城市里所沒有的風景。
澳門特區幫扶黔東南的從江,澳門特區與從江連成一塊了,澳門特區可以從改變當地群眾生產條件入手,從改善當地群眾的生活條件入手,在教育衛生方面下一些功夫。
澳門離從江的距離越來越近,港珠澳大橋開通后更是進一步拉近了澳門與廣東珠海的距離,從廣東乘高鐵到從江洛香也是很近的,相信越來越多的澳門人會選擇到從江來游玩。作為媒體人,我要把美麗的黔東南、美麗的從江推薦給愛游玩的人,我覺得這是一種責任。( 王珺、王道東、康莉、潘昀 整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