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管住管好農村集體聚餐“大餐桌”
——黔東南州實施“合約食堂”推進食品安全三年行動計劃綜述
“有了它,每家辦酒就有了一個干凈衛生、設施齊全、管理規范的固定場所,免除了大家東湊西借餐具之苦,也解決了空巢人家無人幫忙之憂,更重要的是,親戚朋友些吃起來放心。”近日,天柱縣邦洞街道辦米溪村的村民提起村里的“合約食堂”,都紛紛點贊。
米溪村“合約食堂”投入8萬余元,一輪就可容納200人就餐。記者看到,配置了冰箱、消毒柜、冰柜、電視、飲水機等設備,有20套桌椅、300副碗筷,還配備了停車場、文化舞臺和公共衛生間等。
2016年來,黔東南州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實施了《黔東南州食品安全三年行動計劃(2016年至2018年)》。該州食品藥品監管局加強對重點場所、重點區域、重點品種進行檢查,對城區單位食堂、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進行綜合防治。
農村集體聚餐“合約食堂”就是綜合防治的新招和實招。2017年,該州食藥監局根據《計劃》要求,結合當地農村少數民族集體聚餐的特點,積極探索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在進行了部分試點、取得成功經驗后,廣泛推行了“合約食堂”模式,引導農村群眾健康、安全聚餐。
“合約食堂”實行鄉鎮食安辦、村委會和監管部門指導與“合約食堂”管理者自我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對一次性50人以上的集體聚餐實行備案登記;縣級人民政府對農村集體聚餐實行綜合治理,推動農村聚餐進入固定場所,切實改善聚餐場所的經營環境和衛生條件,實現農村集體聚餐“三集中”“兩統一”:加工場所集中、就餐集中、餐具集中;食品加工人員統一、備案指導統一。
此外,明確“合約食堂”的承辦人是食品安全的直接責任人,鄉鎮人民政府、村委會是食品安全總負責人,食品安全協管員和食品安全信息員是食品安全的管理人員,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工作人員是食品安全的監管人員。全面形成“事前有申報、過程有監管、事后有追溯”的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機制。
申報備案與現場指導促進合約食堂規范化發展。農村集體聚餐舉辦者在“合約食堂”開辦宴席前及時向本村(社區)食品安全信息員報告,村(社區)食品安全信息員收到申請后,及時指導“合約食堂”承辦者填寫申報表。
同時,食品食安協管員在聚餐前一天或聚餐當天到“合約食堂”進行現場檢查指導,查看食品原材料采購、制作過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書面意見并督促整改,發現存在較大食品安全隱患及時向鄉鎮食安辦報告,再由鄉鎮食安辦派員到現場進行督導處理,排除安全隱患。
在推進“合約食堂”建設中,該州還積極完善應急處置方案,一旦遇到集體聚餐引發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事件,確保病人得到及時救治,并對存在玩忽職守、失職瀆職行為的部門和人員要從嚴追責。
去年來,該州進一步加大對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工作的宣傳,強化農村集體聚餐鄉鎮分管領導、食品藥品監管人員、農村“三員”的培訓,同時,采取逐步“輻射”的方式,由基層食品藥品監管人員和農村“三員”加強對“合約食堂”廚師進行培訓,提高農村集體聚餐從業人員食品安全意識和行業水平。完善制定“合約食堂”從業人員健康檢查,食品、餐具、廚房、餐廳安全等制度以及食物中毒應急預案。
“合約食堂”除了保障食品安全外,其他附加功能和效應也顯現出來。在米溪村,該村通過開黨員組干和群眾代表會議,制定和完善了“合約食堂”管理制度,酒席標準定為280元/桌,辦酒戶只需繳納200元管理費。幫廚人員由“合約食堂”規定的從業人員負責,其他成員均由村中青壯年“志愿者”組成,不支付任何報酬。它讓村民省錢省力又省心,同時對限燃煙花爆竹、整治農村環境衛生和樹立文明節儉新風起到了助推作用。
目前,該州16個縣(市)已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建成“合約食堂”160多個。計劃在今年建成“合約食堂”1000個以上,“合約食堂”備案率達95%以上,知曉率達100%。(陳玉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