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距2018年春節越來越近,肇興分會場作為2018年春晚分會場之一,為更好地將民族特色與時代新風融于一體,把精彩的民族文化盛宴展現給全國觀眾,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著力演繹最炫春晚民族風,創造了春晚歷史上的多項之“最”。

穿著嫁妝的吳小蘭和同伴合影(右一)
分會場為全國最大的侗寨
分會場肇興侗寨,位于黎平縣東南部,占地18萬平方米,居民1000余戶,6000多人,是全國最大的侗族村寨,素有“侗鄉第一寨”的美譽。是中國侗族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區域之一,擁有保存完好的侗族傳統村落布局、質樸的侗族傳統生活氣息和以世界遺產侗族大歌為代表的侗族傳統文化習俗。
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一,2007年被《時尚旅游》和美國《國家地理》共同評為“全球最具誘惑力的33個旅游目的地”之一。

穿著嫁妝候場的黎平縣尚重代表團的姑娘們
春晚群眾演員人數最多
據央視春晚黔東南分會場導演組透露,肇興在春晚上有7分鐘的“戲”,盡管只有短短的7分鐘,但演員陣容絕對龐大。演員共有3000人,其中專業演員100人,余下的2000多人都是當地群眾,是春晚設置分會場3年來,群眾演員人數最多的一次。

穿著嫁妝正在化妝的尚重姑娘
“非遺”傳承人最多
“肇興侗寨作為分會場,主要理由是體現晚會中華56個民族一家親的文化概念。”
肇興分會場為了更好地將民族特色與時代新風融為一體,以頗具當地特色的文化符號和高新科技,傳遞出濃濃的年味兒和各族兒女血脈相連的情感,濃郁呈現脫貧致富的嶄新風貌和領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傳達出黔東南人民的生活新氣象和滿滿的幸福感,展現出各族人民邁進新時代的自豪感和獲得感。除了專業演員外,2000多名群眾演員全部是選自當地各村寨民族歌師、民族工藝匠人和各類非遺傳承人等民間“高端人才”,將借助春晚充分展現多彩貴州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和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生動實踐。
“借助春晚的平臺,將這些因地域限制而不能廣為傳播的傳統民間文化傳播得更遠,真正走進百姓間。” 央視春晚肇興分會場導演組負責人介紹說。

吳小蘭在給穿著嫁妝的姑娘整理頭飾
穿著嫁妝上春晚最多演員的分會場
從各村寨抽調來的2000多名群眾演員大多數都是自帶服裝,還有不少演員穿著自己的嫁妝上春晚。來自黎平縣尚重鎮西迷村的吳小蘭就是其中一個。
2018年2月9日下午三點,見到黎平縣尚重鎮西迷村的吳小蘭時,她正在忙著整理盛裝。看到身旁的記者在拍照便一邊整理一邊與筆者聊起來。
她告訴記者,黎平縣尚重片區的姑娘們一生中會有三套侗族盛裝,2至3歲時一套,10歲以后一套,成年后一套即嫁妝,嫁妝一般是孩子的母親在自己女兒10歲左右就開始準備。
“我們那里不但要為女兒制作侗族盛裝,還得為兒媳婦制作侗族盛裝,兒子10歲左右就開始縫制,不管兒子迎娶的是什么民族的姑娘,我們都要為兒媳婦縫制一套我們精心準備的侗族盛裝。”吳小蘭介紹說。
據了解,在黎平縣尚重片區每個行政村都會舉辦七年一次的牯藏節(也稱記堅節),牯藏節最大的看點就是各家各戶的姑娘們都會穿著自家母親制作好的侗族盛裝到歌堂里踩歌堂。小至2歲的小萌娃,大到成年的姑娘們及已出嫁的姑姑們和年紀最大的村寨婦女都會著盛裝出現,這樣的場景堪比模特走秀,是屬于黎平縣尚重片區的視覺盛宴。這次尚重代表團有110名演員穿著嫁妝上今年的央視春晚。

小朋友自己化妝,人人都是表演團里的小能手
演員身上銀飾最多、服裝最精致
“我們這套衣服層次比較多,做工精細且復雜,都是一針一線地縫制,一套衣服全部完工要6到8年的時間。” 吳小蘭介紹道。
黔東南為苗族侗族自治州,在當地,不僅是嫁妝,在每個少數民族家庭戶主,都會窮盡財力,為女兒打制一身精美的銀飾,或手工刺繡最為精致的圖案裝飾在服裝上,誰家姑娘身上的銀飾越多越重,圖案越精致,就顯示出這家越富有。
這次春晚,抽調來的2000多名群眾演員都把自己最好的服裝帶上了,很多少女全身上下佩飾清一色的都是銀飾,少則幾十件,多則幾百件,重的可達8-10公斤,春晚演員銀飾最多、服裝最精致的。 (楊秀銀 龍再謀 黃承椿)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