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記者 田應龍) 4月24 日,記者走進了黃平縣重安鎮安江村的蔬菜基地,聽說有記者來采訪,安江村的村支書吳治忠早早的來到蔬菜基地等候,“我們村的這個蔬菜基地總共70畝,主要種植西紅柿,西紅柿讓我們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現在全村大部分農戶建起了新房,住上了寬敞的大房子,”村支書吳治忠在見到記者時自豪的說道。
據工作人員介紹,吳治忠不僅是安江村的村支書還是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主要負責人,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說到西紅柿的種植,還得從1990年一包西紅柿的種子說起。
1987年,吳治忠高中畢業后,在家務農不到一年,然后又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視學校黃平分校讀了三年的書。1990年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視學校黃平分校畢業到家,時任黃平縣婦聯主席的石主席拿了一包西紅柿種子到村里給農戶種植,但誰都不敢拿去種,因為在當時很多人認為,種西紅柿是得不到吃的,只有老老實實的種田才是維持家庭生計之道。
但是,吳治忠就始終不信這個邪,最后他不顧父母的反對,在自家的半畝田里種起西紅柿。當時很多本村村民看到后,都以為他瘋了,居然敢拿稻田來種西紅柿,看你不餓死才怪。“父母的反對,鄰里鄉親的閑言碎語,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還好當初自己足夠堅定,才走到了今天!”吳治忠感慨的說道。

就在那一年,半畝地的西紅柿給吳治忠帶來1500元的收入,在90年代,1500元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就這樣他贏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更加堅定了他通過種植西紅柿致富的信心,然而這一路走來已經來到28個年頭。
基地也從最初的半畝地,發展到現在的70畝共109個大棚,全村在他的帶動下,從貧困中走了出來,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大部分農戶建起了新房,住上了寬敞的大房子。
新城村與安江村的鄰村,也是省級深度貧困村,因為該村坐落在半山上,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產業發展不起來,導致村集體經濟落后;新城村如何發展,一直以來困擾著鎮領導和村干部。安江村和新城村并村后,為了讓新城村實現脫貧,通過村委會+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讓新城村的92戶貧困戶加入到合作社,長期在蔬菜基地務工,由合作社支付到合作社務工的農戶每天70元的工資。“務工的工資加上年底分紅,每戶貧困戶一年也有2到3萬的收入”吳治忠說。

64歲何葉翠是新城村的貧困戶之一,自從來到合作社上班后,每天六點半準時到蔬菜基地工作,下午六點四十下班,“不用出省,想不到在家門口也有事做,真的很方便,除了家里面有事,幾乎每一天都來,一個月下來也有差不多兩千元的收入,”何葉翠開心的說道。
據吳治忠介紹,一年兩季一畝地可以年產4萬斤西紅柿,有6到7萬的收入。現在安江村的西紅柿主要通過訂單銷售,主要供應黃平縣的各個鄉鎮,甚至還遠銷廣州,根本不愁銷路。
據了解,黃平縣重安鎮安江村2016年蔬菜基地建設項目,由黃平安江扶貧開發有限公司實施,安江村自然條件優越,交通便利,多年來一直是重安鎮高效農業基地。該項目總投資139.2萬元,總面積70畝,其中蔬菜連體大棚5畝,主要培植西紅柿和辣椒。項目覆蓋貧困戶92戶,362人。項目于2017年11月建成,實行保底分紅,項目收益后,按股份分紅效益非常可觀。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