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近年來,由于沒有遺囑或遺囑無效,老人離世后,遺產繼承陷入糾紛,子女反目成仇甚至對薄公堂的案例層出不窮。
2013年3月21日,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一登記中心成立。從成立之初,這家機構便受到廣大老年人的熱烈歡迎,如今,預約辦理遺囑的服務,已排到了8個月以后。
立遺囑,從禁忌話題到為越來越多老年人所接受,背后揭示的問題值得關注。
“立完遺囑后感覺像完成一件人生大事”
4月12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西交民巷73號的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一登記中心,幾十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登記遺囑或進行咨詢。
陳阿姨是第一次來中心咨詢。她是因前幾日看到央視的報道后,慕名而來的。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小崔告訴她,現在預約遺囑登記的人,已排到了今年12月下旬。
“因為預約登記的老人太多了,而我們的接待能力有限。”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一登記中心主任尹艷賀告訴記者,這還不是她們最繁忙的時候。“記得登記中心剛成立的時候,每天在門外排隊的老人近百米。盡管當時我們加班加點工作,還是會被等待久了的老人投訴。”
中華遺囑庫是由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共同發起主辦的我國首個關注遺囑的公益項目,該項目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免費提供遺囑的咨詢、登記和保管服務。中華遺囑庫在北京、廣東、天津、江蘇設有分庫,截至目前,已有5萬多份遺囑入庫,還有近3萬多名老人正排隊等著登記。
中華遺囑庫管理委員會主任陳凱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華遺囑庫的成立,主要是基于城市老年人權益保護的方向發生了變化。“以前在家庭內部主要是贍養、監護、家暴、生活水平等問題,而現在老人權益保護則主要是遺產繼承。”
另一個目的,則是傳播現代社會的遺囑理念,推動老人用法律的工具管理生活。“不給家人留麻煩,不給自己留遺憾。”
北京第一登記中心成立以來,尹艷賀說她明顯感覺到老年人心態以及遺囑觀念的變化。
“當初在給老人做咨詢的時候,我們用詞特別小心。‘去世’、‘死后’這些字眼都是忌諱,因為很多老人當場會生氣。”而現在,很多老人看出工作人員的顧慮后會主動寬慰說“我不在乎”,甚至老人自己在交代財產分割的時候會直接說“我死后”。
遺囑不僅僅是一份法律文件,更是一種愛心和責任的表達。
陳凱說,現在好多老年人來立遺囑,會穿得很正式,甚至會和工作人員合影。“很多人立完遺囑后感覺像完成一件人生大事。人生的儀式感十足。”
老年人遺囑內容90%是房產
老年人遺囑觀念的變化,除了生死觀念以及心態的更加豁達,很重要的一個客觀原因是近年來,家庭遺產糾紛案件頻頻發生的警示。
4月14日下午,76歲的楊阿姨在北京第一登記中心順利地完成了遺囑登記。“主要是一套兩居室的房子,但我有三個兒子,一套房子怎么分?所以寫個遺囑免得以后節外生枝。”她說。
根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的統計,2016年1到10月,繼承案件新收10116件,占期間全部新收38201件家事案件的26.5%。越來越多的老人,希望生前做好財產等安排。
北京創為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遺產繼承專業律師馬桂吉告訴記者,“繼承糾紛案件中,多數因為被繼承人生前沒有立遺囑安排財產處置問題,導致繼承人之間發生糾紛。有一部分有遺囑的糾紛,則因立遺囑人缺乏法律意識,又沒有專業人士把關,遺囑無效導致的。”
在陳凱看來,立遺囑重要的功能在于消除糾紛隱患、保護財產安全、簡化繼承手續。在香港,遺囑被稱為“平安紙”,在西方更被稱為“家庭憲法”。
值得注意的是,據中華遺囑庫的數據顯示,老年人所立遺囑中遺產主要內容90%以上是房產。
“這一現象在全國都一樣。房價上漲導致的結果是,家庭財富中的主要財富是房產,所以近年來遺囑處理的主要是房產。”
據尹艷賀介紹,除了房產,存款、現金、機動車、股權,保險等也是遺產的重要內容。家庭財產的內容越來越多元化。
陳凱分析,遺囑的社會需求增加,是因為基本的社會條件發生變化:家庭日益小型化;大家權利意識、法治意識加強;家庭財產增多,家庭利益格局更加復雜;老齡化加劇、離婚率提高等。
加強立法保護 推廣遺囑理念
隨著家庭財富的日益多元,一方面老年人對立遺囑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另一方面在遺產繼承方面的法律保護卻相對滯后。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自1985年實施至今,30年未做過修改。
社會狀況在變化,經濟在發展,理念在更新,現實,對我們的立法提出了挑戰。
中國政法大學財富傳承法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曹義孫教授曾表示,我國《繼承法》頒布實施的近30年,恰恰是國內市民家庭財富從少到多的巨變的30年。隨著社會的發展,財產繼承出現了諸如遺產分割糾紛多等新問題,亟須加強立法研究。
陳凱認為,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現行的《繼承法》守成有余,創新不足。“遺囑庫的創新之處在于遺囑登記、遺囑保管,現行《繼承法》里沒有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其實繼承法里還有很多可以創新的點,比如遺囑信托、遺產稅等等。”
我們要制定一部什么樣的繼承法?一部規定現狀的繼承法?還是一部展望未來的繼承法?“我希望未來《繼承法》能有前瞻性,能管未來30年。”陳凱說。
除了宏觀層面的立法,陳凱認為,首先政府有必要加大投入,增強遺囑理念的宣傳和推動老人們寫遺囑。
“這種推動是社會治理的前置性的動作。你前面投入1分錢來推動這件事,比如做宣傳,強于后面花1元錢或10元錢來彌補這個環節缺失所導致的問題。特別是老一輩的人立遺囑。不只是為了老人本身,更是為了整個社會管理后續成本的降低。
“一旦財產繼承出現問題,不僅造成老百姓手續難辦,耗時費力,也導致社會財富不能正常的流動,有礙于經濟活躍度。”
其次,要推動遺囑登記。“這兩個環節打通了,會節省掉一大筆社會成本。”陳凱還建議,可以通過一些名人做表率,引領這種風尚。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