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在歐美國家,不少家庭會將晶瑩透明的生命晶石帶在身邊,或加工成飾品隨身攜帶以紀念逝去的親人。這項服務最早源于美國,后傳入日本、澳大利亞和我國臺灣與香港等地。
什么是生命晶石?
骨灰高溫熔融后晶石化
可根據逝者親屬要求定制形狀
那么,這種生命晶石是怎么樣的呢?
浙江省殯葬業協會工作人員陳女士告訴記者,生命晶石是骨灰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生命晶石在超高溫下,骨灰熔融高壓致密后,冷卻凝結形成的晶石狀圓珠。生命晶石源于骨灰但異于骨灰,雖然兩者所含化學元素相同,但物質結構不同,陳女士解釋,“與骨灰相比,生命晶石的容積只有原來的10%-15%,制作生命晶石的時間只需一個小時。”
“灰白色的骨灰經晶石化后,因所含微量元素的不同而顏色迥異,有的晶瑩透明,猶如琥珀,有的多色交雜,猶如雨花石,有的則與普通石頭相仿,很具美感。”陳女士表示。
據了解,骨灰高溫熔融后選擇特定形態的坩堝中予以冷卻,生命晶石又可呈現不同的形狀,或如佛珠,或如心形,或如飛龍、奔馬等。這一點可以根據逝者親屬的要求而定制,使得深化加工后的生命晶石真正體現“紀念石”的概念。
陳女士表示,正因為生命晶石是來自于逝者骨灰,因此晶石本身既可代替骨灰安葬,也可作為逝者的一種紀念物品,晶石特殊的雙重意義讓它可以節地安放,也可以紀念展示。
普通百姓能接受嗎?
上海去年推廣生命晶石
已為200余戶家庭提供服務
其實,生命晶石在中國已經開始推廣,省殯葬業協會陳女士告訴記者,就在去年,上海一家生命晶石工作室已為全國21個地區200余戶家庭提供服務,服務人群七成以上為老年人。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去年清明節,這家生命晶石工作室的第一位顧客小孫將逝去的父親帶回了家,他帶回的不是骨灰盒,而是129顆生命晶石。
“骨灰就是我們寄托先人的一個載體,只不過生命晶石是用另外一種形式展現給你,可以實打實地看見他。”小孫表示,他把父親的晶石帶回家,可以隨時隨地祭拜。
據了解,去年上海的生命晶石工作室在掛牌首日就有4個家庭前來預約,之后,又有來自北京的家庭前來預訂,可見市民對此接受度不低。省殯葬業協會陳女士表示,生命晶石項目若推廣下去,達到一定規模,自然能同其他節地生態葬一樣進行分流,不僅節省了購買墓地的費用,也給后代留下了寶貴的土地資源。
百姓聲音
是否能接受將骨灰做成飾品?
反對者目前占大多數
就在昨天下午,杭州知名論壇對“你能接受家人的骨灰做成飾品嗎?”進行投票調查,討論十分踴躍,短短2個多小時,就有近4000位網友參與投票,其中52%的網友表示“不能接受”,24%的網友表示“可以接受”,另有22%的則認為“還需觀望”。
杭州市民李小姐:愿意把親人帶在身邊,特別是母親。
網友小毛說:如果工藝可以再精良一些,把生命晶石作為飾品也是挺不錯的選擇。
理性派網友代表“兔小白”表示:其實這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好多失獨家庭父母肯定放不下心中執念,與其每年去看冰冷的墓碑,不如這樣做成一件美麗的飾品,讓這份美好繼續下去。
不過,很多網友表示將骨灰帶在身邊瘆得慌。
網友“傻魚兒”表示:感覺把骨灰還是入土為安的好。
網友“喵喵咪”則提出疑問:把親人封印在寶石里好嗎?或許他們喜歡自由呢!
專家說法
這并不是一個強制性過程
只是為了讓百姓多一種選擇
再過一個月,又要到清明節了。
浙江省社科院社會學所教授楊建華認為,祭奠先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傳承下來的文化,也是一種習俗的綿延,“這里面除了有對先人的緬懷,還有更多是對生命的尊重,因此,浙江能多一種讓人們紀念親人的方式是非常好的。”
楊建華說,他也聽說了有人不能接受這種將骨灰帶在身邊的方式。“其實這并不是一個強制性過程,也并不需要每一個市民去接受,政府推廣這一服務,只是為老百姓多了一個尊重生命的方式而已。最后到底選擇用什么樣的方式去安頓親人身后事,還是老百姓自己說了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