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侗族大戲是楊秀舉聊得最多,也是最愿聊起的話題。
天柱縣侗族戲劇主要有大戲、陽戲等,其歷史悠久,民間廣為流傳,是貴州省民族文化瑰寶之一。每年正月或民間節慶,都要請戲班子于家祠或壩子出演,以消災納吉,自娛自樂,很受群眾青睞。
楊秀舉是巖門大戲團的四代傳人之一,每當談起這個話題,他便打開了話匣,關于侗戲的記憶仍舊歷歷在目,侗戲那份悠久的歷史感撲面而來。
猶記那年:侗戲縈繞在耳 當年仿若“李玉剛”
1949年,楊秀舉出生在天柱縣渡馬鄉一個叫巖門的侗族村寨。巖門四周被大山包圍,一條路從褶皺處破開出來,像一個石門。“那時候不管是坡上,還是路邊都能聽見有人在在哼戲,聲音從這邊坡傳到那邊坡。”楊秀舉從他記事起,只要在“石門”里面,耳邊就沒斷過長輩們唱戲的旋律。
300多年前,祖輩們將漢戲從湖南黔陽地區帶回來。在巖門經過幾百年的風霜,留下了巖門侗族寨子田野的味道,演變成了今天現在的“侗戲”。
楊秀舉的侗戲生涯緣于一場巧合。“讀完中學便一直在巖門村小當民辦老師,直到28歲,我爹也沒講過要教我唱戲。”那一年,他頂替請假的旦角去正式演了人生的第一場戲。“頂替去的比老班子他們搞得還好。”臺下的人群鼓掌起來。
這一次的表現讓楊秀舉的父親刮目相看,“是根好苗子”。于是,一口氣把“生旦凈末丑”各個角色全部給他教了個遍。
學好后楊秀舉便開始了正式的演出,悟性與勤奮讓他成為了當地鼎鼎有名的戲師。看侗戲是當年人們最主要的娛樂消遣方式之一,說起當年侗戲的受歡迎程度,情動之時,楊秀舉不經意間把聲音提高了一個度。
“那天熱鬧的喲,最少都得有七八千人。”1979年正月,在擺頭村口被雪融滿水的田坎上圍滿了看戲的人,楊秀舉擦了擦眼睛嚇了一跳。“媽呀,下臺來才看到,三個小時的戲,他們是踩在水田里看的!”
擺頭水田里那次萬人空巷的演出持續了兩天,第三天在戲班去邦洞鎮的路上,他們被縣里文化館派來的車攔住,直接把拉到了縣城電影院去演。
從那以后,他成為了各個寨子里爭相留宿的“龍客”。“吃的肉是最好的,睡的鋪子是最新的。到白市汶溪的那次表演,主人家把洗澡水都打好了。”
“那時候演旦角我敢講巖門沒得哪個有我形象好,大膽的姑娘直接找人來問親,親事不成還送了我兩雙自己縫的布鞋墊。”他站起來用手指頂過頭做了一個手勢,“就像現在的李玉剛。”他說。
在這個位60多歲的老戲師眼里,在電視里看到的那位歌聲優美,形象帥氣,臺上一呼百應的歌唱明星,像極了當年的自己。
時代變遷: 侗戲漸失寵 這戲不能斷在我手上
十幾年后,楊秀舉怎么也想不到,流傳了300年的侗戲怎么就失了寵。
1991年,他看著圍觀電視的人群,擁擠的場景讓他覺得就像當年圍觀他唱戲一般。
當年,堂兄家接媳婦帶來了巖門第一臺黑白制式的電視。這臺電視一打開,巖門寨子口的那個“石門”好像也被撐破,電視里面精彩的世界幾乎把寨子里所有的青年都拉了出去。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巖門田間地頭的練戲聲變得越來越小。
2000年正月,等所有青年都回來,在村頭他把話說出了口。
“得有幾個年青的來學戲就好啊!”
“哪個還來和你學這個?”話才說完,有人就把話接了。
他不知怎么接下去,沒有再說話。“哪個來和我學這個?”當年風光無限的“李玉剛”被問住,找人學戲這事他再也沒有提過。
“太可惜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能丟,這戲斷也不能斷在我手上啊!”2011年,他憋不住和巖門村小當時校長提起起這事。
“來小學教戲?”校長提議道。這話一說出口,兩人一拍即合,下了飯桌,立刻把想法報到了鄉政府教育站。
“搞起來!”鄉里給了他一個堅定的回復。“把地方課安排成大戲課,拿你們巖門小學開個頭!”
那天,以前教書用得的教案本子變成了他教戲用備課案。他在首頁用16個楷體填滿整整一頁:“我的心聲:傳承侗族文化,拯救地方戲曲。”
從此,巖門寨子里咿咿呀呀的唱戲聲從山間田里轉到了在巖門寨子中心的小學操場上。
看今朝:侗戲又“火”了 唱它個“天昏地暗”
2011年春節,他把他的巖門村小侗戲班帶到了縣城里。
“一伙小崽崽唱戲,這個好看!”在縣城的春晚演出過后,反響特別熱烈,整個天柱縣知道了巖門村的楊秀舉帶群學生搞了個大戲班。
他和他的侗戲班又“火”起來了。
“我們學校也想搞!”演出過后,當時渡馬鎮中學的校長來到楊秀舉家,想讓他去中學也帶一個侗戲班。
“我還要想一想。” 身體的病痛沒有讓楊秀舉立刻同意 。
“巖門小學教戲就在我家背后,去不了的天隨時可以補。去中學教戲有6公里,天天來去我怕吃不消。”他猶豫了。
“每個星期只開兩次課,都安排在趕場天,方便你來。”第二次中學校長來到他家打消了他的顧慮。這次他按耐不住了,自己找來了單車,騎上四十分鐘去,開了一個侗戲中學班。
后來,這四十分鐘的單車,他又隨著巖門村小各合并到了鎮中心小學的腳步騎到了鎮中心小學。
“現在熱鬧啊。”他說,“現在我在小學班有23個人,中學有37個人,加上在寨上的老年班和媳婦班差不多百把號人了!”
2017年春節期間,他以“天柱傳統文化優秀侗戲傳承人、”“最美天柱人”的名義又參加了縣城里春節的全縣聯歡表演。站在能容納幾千人的臺上,站在臺上的那一刻,感覺當年的氣勢又回來了。
采訪到尾聲時,楊秀舉的電話鈴聲突然響起,他放下飯碗,徑直往寨上走去。寨頭那邊,老年班的伙計們正在等他,他們一起從老柜里翻出唱戲的老道具,準備明天元宵村里的表演。到了晚上,幾個老伙計吃飯時,半口酒下去,“一言不合”就對起戲來。“唱起戲來就不管了,從火爐到堂屋唱它個天昏地暗。”楊秀舉笑著說。 (趙靜 實習生 龍章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