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天柱是文化大縣、中國重晶石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貴州高原黃金城、貴州林業基地縣、全國油茶科技示范基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2016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項目,有國家級生態村1個、省級生態鄉鎮2個、省級生態村4個,具有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的天然資源優勢。
煙霧籠罩的大山深處,古民居依山傍水。這里便是天柱縣渡馬鎮共和村甘溪侗寨,每逢周末,前往觀看木樓群、欣賞“中國功夫”的游客絡繹不絕。
誰未承想到,3年前,這里還是方圓百里出名的貧困村寨。近幾年來,天柱縣大力實施旅游活縣、旅游扶貧,經過“整村推進”式改造,村容寨貌煥然一新,開發出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
貧困村寨華麗蝶變,共和村甘溪侗寨就是一個美麗的縮影。
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后,天柱縣把扶貧政策與發展戰略相融合,讓脫貧攻堅真正步入發展大潮中,探索出了一條旅游扶貧的路子,讓大量民間資本在鄉村大地找到了“落腳點”,使貧困地區的“老古董”和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如今,天柱正在舉全縣之力,創建全國農文旅一體化發展示范縣。如何推進?天柱縣委書記陸再義給出這樣的回答——以“建成國內外知名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為目的,圍繞“山水田園·人文天柱”,推進全域旅游、精準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旅游總收入達100億元以上,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合力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
走進甘溪寨,古老的歲月痕跡可摸可賞,400多年的屋基墻、300多年的花街路、100多年的古木樓,百年歷史的古碑、古井、古廟宇遺跡點綴其間。這里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厚重的武術文化、侗歌文化、侗家民俗文化和宜人的生態。
73歲的老奶奶陶益淑坐在寨門里,與村里的老人閑聊,不時發出陣陣歡笑。在陶奶奶的記憶里,“以前的房子,遇到下雨就漏水,都快垮了。”
共和村甘溪位于渡馬鎮南面,距渡馬鎮政府所在地6公里。山多田少,在扶貧攻堅之前,全寨112戶共538人,其中貧困戶達49戶189人。雖然村里有瀑布、峽谷、古民居等優勢資源,但并沒有給他們帶來經濟收益。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以種植柑橘、水稻和養豬、養鴨、養雞為主,組上的集體經濟收入幾乎沒有。“古木樓是非常好的旅游資源。”渡馬鎮組織委員袁燦平告訴記者,目前甘溪寨有保存完好吊腳樓91棟,其中有100多年歷史的30多棟。為此,甘溪寨力爭打造美麗鄉村,早日實現農民脫貧。
如今,寨里寨外菊花盛開,修葺一新的古民居,散發出獨特的侗家人文魅力,4公里長的觀光步道把全村特色景點串聯起來。“花開時節,游客數量很多,每天不下百余人。”袁燦平說,寨里的變化還吸引了江西商會前來投資。渡馬鎮依托古民居、石林、侗家武術、陽戲侗戲、溶洞等資源,把天白公路沿線的龍盤、楊柳、橋坪、共和等村進行統一規劃,連片開發,建設成環金鳳山旅游景區。
同樣,邦洞街道也推崇“旅游+扶貧”模式,積極支持擺頭村借力縣扶貧部門幫扶修繕道路和民居,打造以“金鳳山田園花海”為主題的鄉村游,把游客從都市引入鄉村,帶動村民脫貧。
在天柱縣,如今不少貧困村都走上了“農業+旅游”的脫貧路子。
三年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天柱縣現有貧困村132個,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4萬戶,貧困人口11萬多人。
談到今后的發展,天柱縣副縣長王興友滿懷信心:“把旅游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實施旅游扶貧連片開發。今年重點扶持發展坌處鎮三門塘村、渡馬鎮共和村、高釀鎮地良村等14個旅游資源較豐富的貧困村。努力讓這些村的‘老古董’——古建筑、古民居、古樹、古瀑布等,成為貧困村寨的脫貧致富法寶。(周重新 陳光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