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脫貧攻堅工作的付諸行動落實作保障支撐,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很難實現。習近平強調,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脫貧攻堅的一線最能考察識別干部,各級領導干部只有對脫貧攻堅各項情況“了若指掌”,才能攻堅克難啃下“硬骨頭”。
近日,筆者受施秉縣城關鎮大塘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吳光德之邀,由離縣城最遠的一類貧困苗族村寨六合村,乘車駛過了施秉南部馬號鎮、雙井鎮、楊柳塘鎮三個貧困鄉鎮門道,極速駛進了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施秉喀斯特縣城政治中心,與吳光德乘著車輛到大塘村學習取經,受益匪淺。
車途中,圍繞脫貧“六到村到戶”,一邊思、一邊談,一邊看,進行了脫貧攻堅工作的思想、態度、認識交談,擺談了如何宣傳精準脫貧政策、如何引導村干主動抓跑項目資金帶頭發展產業、如何調動群眾參與調整脫貧產業創收增收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戶有增收產業項目、村有規模產業示范輻射,形成“一戶一創收、一村一產業、一‘社’一基地、一鄉一特產”,形成各地村莊山寨田野土坡“見得到連片產業規模實,嗅得到村莊周圍花果味,聞得到圈舍田野河邊畜禽叫,賺得到票子剩多存銀行,進得住靚麗別墅新樓房”的美麗鄉村新格局、新氣象。看到了施秉至黃平方向路邊可視范圍的城關鎮新紅村大片面積種植了葡萄、獼猴桃、中藥材等。不知不覺,繞行了30多公里的白色水泥彎道公路進入大塘村活動室門口。
車停后,筆者隨同吳光德“書記”步向活動室、300畝辣椒集中育苗基地走,被正忙打領村籃球場建設的村黨支部書記侯治權迎步上來向我們一一握手,風趣的打招呼說:“吳書記,你又來了,你們一路遠道而行,辛苦了。同時又對我說,感謝你的光臨和對我村精準脫貧工作的關注。 我村在縣聯系領導和上級部門的幫扶下,特別是在第一書記吳光德的引導下,和村支兩委團結一心,出謀出點子,積極協調,爭取得到項目資金為村里辦了一件件的好事實事。一是得到縣文廣局投入3萬元修建村籃球場,村里投入征地費6萬元;二是得到交通部門投入632.5萬元修建好全村8個自然寨組的水泥通車公路,改變了以往車輛行駛泥巴路不安全狀況;三是得到旅游部門投入38萬元修建分水組舞陽河上游碼頭;四是得到民宗局部門投入5萬元修建村民歇涼亭、投入8萬元修建人行偏橋路;五是得到水務部門投入38萬元修建了水庫;六是得到財政部門投入10萬元安裝太陽能路燈;七是得到電信部門大力支持,為全村正在安裝寬帶。在產業發展方面上,一是得到4萬元資金扶持泡木組龍秀軍發展養鴨500只、養鵝500只的規模產業示范帶動;二是得到4萬元資金扶持中院組吳安祥發展生態養魚塘示范帶動;三是得到5萬元扶持山門口組 潘武忠養豬59頭、養羊30只、養鵝100只的示范帶動;四是得到5萬元扶持大沖組周書臣養娃娃魚示范基地帶動;五是號召動員群眾采取轉讓土地,集合種植辣椒產業300畝規模一個。此外,村里還建立養魚合作社基地,現放養有魚1—2萬尾。這是大塘村黨支部書記侯治權順口暢談言語”。
筆者反問侯支書,請介紹你村的簡單基本情況,行嗎?侯支書不加思考地說:“我村有8個自然寨,也就是8個村民小組,全村有210戶897人,2017年有未脫貧建檔立卡戶共54戶171人。目前我村是我鎮貧困戶人較多的其中之一,以往我村公路未通,村民運出進入物資產品艱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的確困難。如今,得到村第一書記的積極協調下,水泥路通到村、通到自然寨組,我們充分開發利用我們村的山地資源,帶領群眾采取實施“企業(合作社)+黨支部+農戶,電商+”等模式,大力發展產業經營創收,相信我們村一定實現后發趕超,全部消除貧困戶,讓群眾真正見證我們脫貧攻堅帶來自然生態環境美,村民家居村莊美的四美農家在我村落地生根,開花碩果,讓群眾對我們凝聚合力推力建成同步小康的滿意度更上檔提升。”
中院組農民侯治貴說:“在吳光德書記的協調幫助下,我決心將群眾轉讓土地來發展種植300畝辣椒產業帶富榜樣基地。現已和老板簽訂訂購合同一斤辣子0.8元,一畝估計產量至少達3000斤以上,畝產辣椒實現價值達2400元。如風調雨順的話,按300畝計,可收入達72萬元,支付畝租地費300元和臨時聘請就地就近民工勞務費等等,預計年純收入最低不少于10萬元吧。”
“我家有4口人,田土共有8畝,水稻和玉米種都備有了,目前比較旱,秧地田未打成,我家準備種植玉米了。因為家里兩個年輕人外出打工去了,剩下這些田地我倆老在家種點糧食,一來幫助改善家里生活,二來得到身體鍛煉。我們的養老金也得了,良種等各種扶貧惠農補填都得,現在共產黨真的好,現在的社會真的好。以前我們村通車路是泥巴路,如今修建成了水泥路進村入寨,實現了水通、電通、訊通、路通。路通了,90%以上村民住上了漂亮磚木房結構,現在村民的吃、穿、住、行等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土頭上正在拉廂種植玉米的大沖組60多歲的何立桂女人滿臉笑容地對筆者說。
筆者和吳光德在互談中,認識到各自在駐村抓脫貧攻堅工作的差距可比。認為:在精準脫貧工作中,雖然加大了領導干部駐村鄉蹲點脫貧攻堅工作幫扶力度,各級領導干部按照建檔立卡“五清”要求深入村戶開展指定“一對一”脫貧計劃實施方案活動工作,對照脫貧攻堅的23個常識指向要點積極身踐走訪回訪,腳踏實地深入貧困村戶家中出點子、出思路、找出路,進行了脫貧政策一系列宣傳“輸血” 正能量, 傳遞了黨的好聲音和惠民政策法律法規,取得了脫貧攻堅領域工作的新成效、新成就。但經驗告訴我們,把脫貧攻堅工作做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主要是人,關鍵仍然是人。脫貧攻堅工作做得好地方,就是有一個堅強團結統一的黨組織班子作后盾支撐和龍頭“領頭羊”作率先帶頭,主要是有一支言傳會道,敢說、敢干、敢行,敢于擔當,群眾公信力強、威信高的村級兩委人馬班子以及敢舍得、敢付出、敢犧牲、敢帶富、創富的“領頭雁”和 “金種子”的無私奉獻。才能形成由幫扶“輸血”為脫貧“造血”功效傳遞,才確保 “民心黨建”工程朝前發展;才能確保精準施策脫貧方略落地生根,得民心,順民意;才能取得創產業發展之勢, 聚民眾致富之識。二是加大對農村農業產業發展的水、電、路配套設施項目投入建設,實現由能人來領頭承包山地經營,帶動引導無勞動能力的貧困農戶轉租土地目的,才能創建建立成“村兩委+鄉賢會”的鄉村治理新模式,讓他們真正 “跳出農村看農村”的優勢和較高的文化層次”,成為鄉賢推進發展的先行者,才把先進思想、惠農政策、文明新風帶進村、送上門,促進農村全面脫貧攻堅建成小康。
在春季扶貧攻勢的共振下,施秉縣各村“第一書記”緊圍“村級道路暢通、飲水安全、危房改造、特色產業增收、鄉村旅游扶貧、教育扶貧、衛生和計劃生育扶貧、文化扶貧、貧困村信息化建設、電力保障”十個方面重點工作,開展互走互學,共商共議,取長補短的交流學習,通過面對面談心交流,深入現場觀看特色產業增收建設等,大大地激發和調動貧困鄉村干群形成 “鄉比鄉、村比村、戶比戶”互學互幫共進的發展種植、養殖農業產業和其他創收項目的新格局、新時尚。據統計,截至目前,施秉縣33個駐村工作組,39名第一書記和159名駐村干部第一書記、駐村干部深入走訪了貧困群眾7000多人次;采取以會代訓、以舉辦民族民間節日活動方式,向群眾宣教脫貧政策5萬多人次;協調幫扶項目27個,協調資金360余萬元,解決困難問題87個,辦理好事86件,化解矛盾糾紛10起,幫助未脫貧戶謀種植、養殖農業產業和其他創收項目發展思路7261條。(楊志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