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脫貧攻堅秋季攻勢啟動以來,黔東南州圍繞四場硬仗狠抓落實,多個方面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為實現年度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一、堅持黨政主導,指揮體系更加健全。在實行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雙組長”的基礎上,將全州16個縣市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大戰區,由州四家班子主要領導和州委專職副書記親自掛帥擔任戰區指揮長,進一步完善脫貧攻堅組織體系和指揮體系。實行“下抓兩級”工作機制,明確州四大班子領導干部分別聯系全州206個鄉鎮(街道),縣市四大班子領導干部分別聯系本縣市所有村,實現聯系鄉鎮(街道)州級干部全覆蓋,聯系村縣級干部全覆蓋。
二、強化動態管理,建檔立卡更加精準。嚴格落實建檔立卡動態調整工作要求,通過干部大蹲點、大回訪等措施,組織各縣市對國家扶貧開發信息系統內和系統外的農村貧困人口進行了地毯式大排查,并通過大數據平臺與財政、住建、水務、衛生等部門開展數據比對,對不符合建檔立卡標準的“貧困戶”予以清退,同時安排凱里學院、州職業技術學院對黔東南州麻江、施秉、鎮遠、凱里開展精準識別、精準退出評估,進一步提升識別準確率和退出準確率。
三、推進產業扶貧,增收路徑更加寬廣。圍繞創建“全國有機第一州”目標,按照“北藥、南豬、東油、西果、面上稻田養魚”總體產業布局,著力推進五大重點產業和一縣一業,狠抓以調減玉米為重點的“一減四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業發展的持續性和有效性。目前已播種秋冬季各類綠色優質蔬菜種植面積65.5萬畝,實現茶產業綜合總產值49.86億元,完成生態禽出欄1183.59萬羽,完成食用菌種植8520萬棒,新增中藥材種植面積95818畝,發展“訂單農業”127.29萬畝,簽訂農產品銷售訂單321個,累計訂單金額19.81億元。
四、完善基礎設施,生產生活更加便捷。大力推進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在省下達2017年3646公里任務的基礎上,自加壓力,啟動實施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硬化6427公里,修通2060個30戶以上村民組通組公路,可實現全州88%以上的村民組通硬化路,徹底打通脫貧攻堅大決戰的最后一公里。大力推進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全州已累計完成投資44.3億元,占年度計劃49.7億元的89.16%。投資2.05億元,解決9.686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五、深化易地搬遷,城市生活更加美好。一是加快搬遷安置點建設。采取“一周一調度、一月一通報”機制,加快推進以縣城集中安置作為主要途徑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截至目前,2016年度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已搬遷入住15270戶64802人,搬遷入住率96.53%。2017年共安排33個安置點33594戶137149人,目前已完成投資33.7億元,占2017年度項目總投資的41%。大力推進以凱里為中心的跨區域搬遷,今年已完成4286人。二是搬遷群眾后續保障成效初顯。2016年項目已搬遷入住1.5萬戶6.4萬人中,一戶一人就業率92.62%;有意愿就業或創業的勞動力得到培訓1.2萬人,占勞動力人數3.7萬人的33%;新建的25個安置小區都組建社區或服務中心,組織了300余名干部群眾參與社區管理服務。
六、改善教育醫療住房,民生保障更加到位。一是強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有效促進貧困戶就地脫貧。截至目前,全州2017年度農村危房改造已累計開工建設39952戶,開工率100%;累計竣工30012戶,竣工率75.12%。同時,結合農村環境清潔風暴行動,對危改戶同步實施改廚、改廁、改圈“三改”工作,進一步提升居住環境。二是教育扶貧實現應助盡助,精準資助。全面落實教育精準扶貧學生資助政策,開設綠色通道,實行無障礙入學,嚴禁先收后返。截止10月10日,全州已減免49048萬名貧困學生入學費用,減免資金6693.933萬元。認真落實“雨露計劃?圓夢行動”相關政策,對應屆考入二本以上大學的1772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一次性補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000-5000元,確保每一個貧困大學生都能按時入學。三是全面落實“四重醫療保障體系”政策。目前已落實“三重醫療保障體系”政策9.2萬人次,總補償2.66億元,精準扶貧對象政策范圍內保障水平達93.85%,超過省規定的90%的工作目標。在落實第四重醫療扶助方面,對全州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慢性病救助補償2.29萬人次,“四重醫療保障”政策范圍內補償比達100%,實際補償比達97.5%,有效解決了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七、用好幫扶資源,幫扶效果更加顯現。借助中直、省直等部門定點幫扶、杭州對口幫扶、社會幫扶等各方面力量,加快推進黔東南州脫貧攻堅事業。中組部從杭州市選派教師隊伍和醫療隊伍進駐臺江,并安排專人分別擔任縣高級中學校長和縣人民醫院院長,當地的教育水平和醫療技術有了顯著提升,思想觀念、管理理念也有了明顯改變。杭州市堅持“優勢互補、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方針和“突出重點、民生優先”的原則,每年安排6500萬元幫扶資金支持80個貧困村,真扶貧、扶真貧,多渠道、多形式對口幫扶黔東南,在資金項目、產業幫扶、社會事業幫扶、人才智力幫扶、常態化交流機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萬達集團投入14億元在丹寨實施整縣幫扶,出資9億元在丹寨捐建萬達職業技術學院和旅游小鎮,萬達旅游小鎮已于7月3日正式開門營業,萬達丹寨職業技術學院404名首批學生已入學。
八、增加資金投入,要素保障更加有力。一是脫貧攻堅基金產業子基金得到有效投入。截至目前,全州目前已通過省級銀行評審的項目134個,獲批基金42.7億元,占2017年預分配額度66億元的64.7%,已完成實際投放項目20個共7.76億元。二是金融扶貧“特惠貸”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目前已累計向13.64萬貧困戶發放“特惠貸”70.59億元,“特惠貸”獲得率為42.53%,余額達53.32億元,余額戶數11.56萬戶。三是涉農資金得到有效整合。2017年已整合財政專項涉農資金35.5億元,占2017年度計劃整合涉農資金40.8億元的87.11%,整合后計劃實施項目1960個,目前已開工1441個,竣工839個。四是財政專項扶貧到位創歷史新高。黔東南州已到位2017年度中央和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4.56億元,為歷史最高,較2016年度的10.69億元增長36.2%,有力地支持了黔東南州脫貧攻堅事業的發展。
九、壓緊壓實責任,壓力傳導更加到位。一是強化督導檢查。以督促檢查倒逼壓緊壓實責任。州委州政府督查室牽頭組織州扶貧辦、州移民局等部門,圍繞秋季攻勢、脫貧攻堅存在問題整改落實、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等工作推進情況進行專項督查,有力的推進扶貧專項行動的開展。二是強化扶貧領域執紀監督。在開展“訪村寨、重監督、助攻堅”專項行動的基礎上,2017年8月再次啟動扶貧領域“護民生、促脫貧”監督執紀問責專項行動,以鐵的紀律,切實保障黨委政府關于脫貧攻堅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落實。三是強化問題整改。針對省、州、縣三級發現的脫貧攻堅各類問題進行系統梳理,建立問題清單和責任清單,確保每項問題都整改到位。四是進一步壓實駐村幫扶干部責任,州縣組織部門通過走訪、排查、研判,對不能勝任工作的37名村黨組織書記和22名村委會主任、273名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隊員進行組織調整。
十、堅持改革創新,扶貧模式更加精準。各縣市以“三變”為抓手,以“十戶一體”為載體,集思廣益、積極探索,推動融合發展抱團脫貧,總結形成了許多有效的扶貧模式。如丹寨縣的“四增到戶”、“生豬代養”模式,三穗縣的“三變帶五金”模式,模式,雷山縣“三變+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企業”模式,黎平縣“1244”模式,劍河縣“生態脫貧?綠色發展”模式、凱里市易地扶貧搬遷“出門六有”模式等等,有力地推動了全州脫貧攻堅步伐的加快。
十一、注重宣傳發動,攻堅氛圍更加濃厚。一是樹立典型示范。10月17日,全國第四個扶貧日,州委州政府召開2017年脫貧攻堅表揚大會,對全州脫貧攻堅涌現出來的100名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和40個脫貧攻堅先進單位進行表彰。成功選樹了吳慶賢、趙華甫、鄭培坤、吳水根、陳立群、汪四花等一批脫貧攻堅先進典型,產生良好的宣傳效應。二是加強扶貧政策宣傳培訓。編制《黔東南州脫貧攻堅政策匯編》發放到全州全體干部職工手中,并組織考試,做到人人過關。9月7日,州委召開常委會,會前所有參會州領導先學習脫貧攻堅惠民政策,然后集中考試,為全州干部樹立了學習政策的良好榜樣。同時,各縣市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講政策,提升群眾政策知曉率。三是注重教育引導,激發內生動力。開展“我要脫貧、助你脫貧”三個三主題活動,促使貧困群眾轉思想、比干勁、增動力、奔小康,組織發動貧困群眾立下愚公志,祛除惰性思想,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四是舉辦“點贊魅力黔東南?助推脫貧攻堅戰”募捐義演活動,參加公募的單位、企業和社會組織代表,紛紛走上舞臺展示愛心募捐牌,募集款物共計3.72億元,受到現場觀眾的熱烈歡迎與稱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