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秋日的黔東南,美得像一幅色彩飽滿的油畫。
當層層疊疊、蜿蜒逶迤的梯田漸漸鍍上金色,滿是稻香穗黃的梯田和村落影綽構成了一幅風情畫卷。
梯田的秋色,村落的秋韻,以及農民捉魚、打谷、晾曬的純樸自然生產、生活場景,吸引著八方游客目光。
黔東南保留的舒適節奏和最淳樸的真實感,也在這樣一場秋收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是時光的淬煉,更是保護的成果。
有著歌舞之州、森林之州、文化千島等稱號的黔東南,一直引以為傲的是其原貌的歷史遺存、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態。
“古樹、木屋,花橋、溪流,那里有濃濃的鄉愁。”
“用美麗回答一切。”
“疲憊心靈棲息的家園。”
“聽一曲天籟之音,洗滌心靈。”
一年一年,無數游人、專家、學者邂逅黔東南,從此,眷戀、情深。
這些,是黔東南的家底,也是黔東南揚起美麗自信的源泉。
為讓更多人分享這份美,過去5年,黔東南著力補齊交通短板。
貴廣高鐵、滬昆高鐵境內通車里程接近全省一半,邁入了高鐵時代。
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約占全省六分之一,實現縣縣通高速。
改造國省干線848公里、縣鄉公路709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2.44萬公里。
凱里黃平機場建成通航,成為全國少數擁有兩個支線機場的市州之一。
白市庫區四級高等級航道建成通航。
大道如歌,坦途如虹。
再次遇見黔東南,游人們驚訝地發現,這里的美麗升級了。
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這兩個黔東南的優勢資源,已蛻變成璀璨耀眼的寶貝。
5年時間,黔東南成功申報中國傳統村落309個、國家級非遺名錄53項,數量均居全國市州第一位。
數量第一的背后,蘊藏的是黔東南以民族建筑、服飾、歌舞、節慶等為標志的民族文化和風物特色,以及活態文化的展現和傳承。
5年,黔東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了65%,全州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居全省第一位,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新增8個縣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和“兩江一河”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達到98.2%。
這些,在霧霾彌漫、水質惡化、氣候突變和人們追求高質量生活環境的當下,儼然成為了人們最為珍稀、最為珍貴、最為珍視的資源。
良好的自然生態和濃郁的民族文化完美結合,放到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最為靚麗和璀璨的,是當之無愧的寶貝。
美麗資源變寶貝,不僅得益于黔東南獨有的資源稟賦,更得益于細致呵護,從中也不難看出,黔東南愈發堅定、清晰的綠色發展道路。
5年中,黔東南旅游業、服務業、輕工業等方方面面的數值都在上升,唯獨高載能產業占比從58.9%下降到了46.9%。
綠色發展,正在成為黔東南發展的主基調、主旋律。
綠色發展之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大美黔東南用自身的生動實踐證明著綠色發展的推動發展與回歸自然的愿景相融合,才能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在寶貝大放光彩的同時,黔東南也織出了一方幸福錦繡。
過去5年,黔東南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由第13位上升到第9位。全州經濟連續5年保持“三個高于”的增長速度,年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5年時間,共減少貧困人口100.68萬人,移民搬遷12.5萬人,10個縣和117個貧困鄉鎮按省標摘帽、72個貧困村按國標退出,貧困發生率從38%下降到17.13%。
5年里,處處彰顯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神奇之美,和諧之美的黔東南猶如一個發光體,吸引著國內外游人的目光,也吸引著投資商的目光。
5年中,黔東南成功引進富士康、阿里巴巴等知名企業,累計到位資金突破3000億元。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1萬戶。民營經濟占GDP比重54.4%,提高10.4個百分點。
今年7月,黔東南被美國CNN評為“2017中國最美30個地方之一”,旅游人數預計突破一個億。(陳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