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合影留念
本網訊 (記者 田應龍) 9月4日,“以凝聚巾幗力量·助推巧手脫貧”為主題的黔東南州“百佳繡娘”脫貧攻堅大比武在凱里市經濟開發區圓滿落幕。此次大賽云集了來自黔東南17個縣區的109名刺繡高手,通過激烈的刺繡技藝大比拼,前100名繡娘獲得“百佳繡娘”稱號。


省婦聯副主席周培芝致辭
省婦聯副主席周培芝,州人大副主任陳英華,州政府副州長胡國珍,州政協副主席龍世勇,州工信委中小企業辦主任萬曉民,州民宗委副主任王伯芝,州人社局就業和職業能力建設科科長李政等領導出席了黔東南州“百名繡娘”脫貧攻堅大比武活動現場,并為獲獎選手頒獎。



比賽現場
據了解,參加本次大賽的選手來自全州17個縣市區,共計109人,年齡最大的61歲,最小的19歲,其中貧困戶繡娘75人。通過舉辦“百佳繡娘”脫貧攻堅大比武活動,讓全州廣大婦女特別是貧困鄉村的繡娘更加深刻的了解各項脫貧攻堅的惠民政策,搭建交流、學習、展示民族手工技藝的平臺,進一步提高廣大繡娘巧手脫貧的能力和水平,共同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民族手工技藝。



比賽現場
本次大比武活動緊緊圍繞決勝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聚焦民族手工技能比武,聚焦手工產業創新創優、聚焦貧困繡娘精準扶貧,積極推動貧困繡娘與合作社、與龍頭企業聯合發展,促進農文旅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帶動更多的城鄉婦女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全州優秀的民族手工產業,凝聚巾幗力量,助推巧手脫貧,實現“錦繡計劃”巾幗脫貧行動的總動員。



一位來自麻江縣的瑤族繡娘跟記者說:“農忙時,我們白天做農活,晚上繡花;農閑時,我們所有的時間都會用在繡花的工作上,一年下來我們也有5-6千的收入。”



繡娘們經過激烈的角逐,以及評委們的認真評選,在109名參賽的選手中前100名刺繡作品突出的繡娘,被評為黔東南州2017年“百佳繡娘”;邰秀菊、楊曉芳、龍光珍、楊萬秀等10名繡娘分別獲得了一等獎,邰秀花、文希真、吳妹長、龍光美等20名繡娘分別獲得二等獎,剩余的72名繡娘分別獲得三等獎。


黔東南的苗族刺繡是一種美化服飾的古老手工藝,是代表了中國少數民族刺繡的最高水平之一。黔東南苗族婦女使用彩色絲線將獨特、古樸、繁復和美麗的圖樣刺繡在服裝上,其繡品色彩艷麗,對比強烈,設色單純;服飾上的圖樣都是取自苗族歷史、神話、自然和生活,寫意夸張,獨具風格的苗族手工藝產品深受國內外游客的喜愛。
延伸閱讀:
刺繡,是苗族婦女盛裝不可或缺的飾物,主要有領花、肩花、襟花、背塊花、袖口花、裙鑲花、帽頂花、帽頂花等品種。苗族刺繡,整體上多為幾何構圖,古樸多姿。其圖案因繡片條、塊的不同,分為幾何二方連續式和四方連續式構圖。其圖案取材于生活中常見的草木、鳥獸、蟲魚、器具等。圖案的整體布局一般以菱形為立體紋樣,常見的是大菱形中套小菱形,小菱形又分別由不同色彩的方、圓、三角點狀組成。條狀繡片,多用點、線或線面組合,一整二剖構圖。繡片是按布的經緯戳針,故曲線多折角。大塊繡片,如背塊花等,多用菱形四方連續構圖,并在其中布以對稱的變形幾何點及其他折線。所有繡片,粗看五彩斑斕,細觀則不同色線組圖分明,交錯重疊,既復雜多變又結構嚴謹、條理清晰。
繡法很多,有平繡、凸繡、辮繡、堆花、縐繡、纏繡、挑繡、抽花等。平繡是最曾遍的繡法。這種繡法是重于圖案布局的美觀勻稱,色調鮮明,有明顯的物象感。凸繡流行于凱里、臺江部分地區,它是在底布上多鋪幾層紙花,使所繡圖案凸出,有立體感。辮繡只在雷公山巴拉河一帶流行,其方法是將若干根色線編成辮子,按設計圖案平鋪于底布上,用絲線釘牢即成。圖案色調大致是青年女子鮮艷,中年以上婦女稍渾暗。如凱里市、黃平縣、施秉縣等地,姑娘及較年輕婦女的盛裝刺繡以青布作底,繡大紅,間有少量白黃綠之色,亮麗醒目;中年以上婦女盛裝刺繡,亦以青布作底,以紫藍為基調,間以少許桔紅、綠、白等色,顯得深沉穩重。
苗家姑娘七八歲后,就在母親或姐姐的指導下學刺繡,十五六歲技藝成熟,得心應手。這時,刺繡已成為一種美化生活的勞動,姑娘們除了精心繡制節日盛裝外,還悄悄地繡著只有自己知道的東西,人稱秘繡。姑娘們秘繡時,都把窗戶遮嚴,不許人看,尤其不好意思讓兄父看見。有時母親或嫂子發現了,只會意地笑笑,從不聲張。至多同伴二三人間一起繡,交流技藝。
出嫁前夕,秘繡就結束了。姑娘將繡制封存起來,交給母親保管。沒有母親,可以交嫂子;沒有嫂子,就交叔伯母保管。姑娘出嫁做了媽媽,孩子滿月時,娘家來喝滿月酒。娘家帶來的禮物除了糯米、雞、蛋、肉之外,還有姑娘留下的秘繡品,孩子的奶奶們將年輕媽媽的秘繡品一件件清理,全是孩子的繡花帽、繡花鞋、繡花衣、繡包被等,整齊地堆在堂屋的長桌上,主人客人一起來欣賞年輕媽媽的秘繡品,稱贊她的手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