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記者 凌忠云)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過去的一年,全州統籌推進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建設,保持各項社會事業穩中有進發展,城區發展有了新活力。
一串串翔實的數據
一個個切實的變化
記錄下黔東南的鏗鏘足音
科技支撐經濟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2016年,黔東南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100億元目標,是五年前的6倍。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由2012年的14.35%提升到2016年的40.9%,增長185%。16個縣市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達到同步小康實現程度100%以上。
2016年,黔東南州圍繞有機農業、生物醫藥、民族文化等產業組織實施了一批國家級、省級重大科技項目、科技工程,推動了相關領域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共爭取國家和省科技計劃項目立項692項,立項資金2.57億元,分別是五年前的11倍和9倍。獲批國家和省級科技創新創業平臺76個,是五年前的9倍。
在企業方面,15家企業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是五年前的15倍;2家企業獲得“省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認定;10家企業獲得“省級創新型企業”認定;省級科技型企業備案數達970家,居全省第三位,其中有81家企業被遴選為省級科技型成長梯隊培育計劃;62家企業累計獲得983萬元科技創新券資金支持;累計吸納省外技術合同393項,實現技術交易額2.18億元,引進推廣轉化科技成果700余項,科技與經濟得到經一部融合發展。
據統計,黔東南州目前有各類科技人才10萬余人,是五年前的2倍。全州完成專利申請8302件,授權3412件,分別是五年前的10倍和9倍,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0.52件,是五年前的4.6倍,累計辦理專利案件829件,歷年案件辦理數穩居全省第二位。
學有所教:教育體育事業健康發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追求優質與均衡,是黔東南州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不懈追求。
近幾年來,全州各級各類教育均實現健康快速發展,成為貴州省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驗收縣市最多的地區,“兩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多次得到國務院及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
全州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由2011年的54.2%、81.2%、55.8%、20%提高到2016年的89.4、93.5%、87.3%、35.9%。并于2013年全面超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標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在校(園)生人數分別由2011年的8.76萬人、7.33萬人、1.88萬人增加到2016年的15.49萬人、16.15萬人、3.13萬人。
全州教育投入由2011年的42.86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89.45億元;全州專任教師隊伍從2011年的40149人增加到2016年的50334人。
今年來,全州進一步加大了對體育事業的投入力度,體育基礎設施的改善,豐富了人民群眾體育活動。
截止2016年末,全州共建有公共體育場6個,公共體育館7個,生態體育公園1個,游泳館三個,村級農體工程1088個,鄉鎮級農體工程129個。
全州十六個縣市公共體育場和公共體育館覆蓋率56.3%;全州村級農體工程和鄉鎮級農體工程覆蓋率分別占全州3307個行政村和208個鄉鎮45.8%和63.5%。
建成全民健身路徑工程413套;新建有經營性專業斗牛場8個、斗雞場6個、斗雞場館4個;正在新建臺江縣原始森林草原景區登山步道。
同時,全州新設省級重點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所,省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7所,國家青少年體育俱樂部7個,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項目布局點6個,國民體質監測站點3個。
全州人均場地面積由2011年末的0.458㎡提升至2016年末的0.917㎡,比全省人均場地面積0.81㎡高出0.107㎡。
病有所醫: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病有所醫,是人們對幸福的衡量標準之一。近年來,我州不斷深化醫改,逐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構建了適應新形勢下群眾需求的衛生計生服務保障體系,實現了衛生計生事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2016年,全州有醫療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3845所,比2011年增長15.1%。其中:國家醫療衛生機構334所,民營醫療機構382所,村級衛生室3128所。
全州實際開放醫療衛生床位23008張,平均每千人口擁有床位4.86張,比2011年增長89%;全州有衛生計生人員22561人,其中,職業(助理)醫師7238人;每千人擁有職業(助理)醫師1.53人,比2011年增長50%。
2016年,全州共有394.6萬人參加新農合,參合率達99.4%,比2011年提高1.1個百分點。
自2015年9月24日黔東南州召開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啟動視頻會議以后,接著州人民政府出臺了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從11月起,全州16個縣級人民醫院、10個中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實施藥品零差價銷售。
通過各級各有關部門的通力配合、共同努力,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加強,打破了“以藥養醫”的局面,廣大群眾得到實惠,醫院學科建設和重大疾病救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相關配套改革穩步推進。
勞有所得:就業和社會保障邁上新臺階
就業是民生之基、發展之要。五年來,全州勞動就業、社會保險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州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0.59萬人次,新增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34.85萬人;2016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25%,控制在4.2%指標內。
全州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已有213.43萬人參保,綜合參保率99.5%。
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從2011年的21.82萬人增加到2016年的26.76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從2011年25.74萬人增加到2016年的27.38萬人。
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從2011年的5.12萬人增加到2016年的7.65萬人。
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從2011年的12萬人增加到2016年的21.51萬人,年均增長12.4%。
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從2011年的13.57萬人增加到2016年的18.7萬人,年均增長6.62%。
全州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標準由2011年的262元/月提高到2016年的495元/月,累計增長88.93%。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水平由2011年的1360元/月提高到2016年的3073元/月,累計增長125.96%。
2011年至2016年累計支出農村低保補助資金58.55億元,年均支出農村低保資金9.76億元。
截止2016年底,全州有城鄉低保對象29.33萬戶,共62.93萬人。
自州人民政府研究制定出臺《黔東南州醫療救助辦法(試行)》和《黔東南州臨時救助辦法(試行)》以來,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制度實現了城鄉一體和全州統一。
2012年初至2016年底,全州累計支出醫療救助資金6.25億元,累計救助356.42萬人(次)。
截止2016年底,全州有敬老院140所,床位7588張,成功創建省級敬老院35所。
環境治理與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近五年來,黔東南州在環境保護投入、監測與治理方面的力度不斷加大,環保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州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中趨好、局部明顯改善的態勢。
空氣環境方面:2016年,全州16個縣(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2.92,城市(縣城)環境空氣質量AQI優良天數比例為98.2%。相較于2011年的87.5%提升了10.7%。
水環境方面:2016年,全州3條主要河流共有33個斷面開展水質監測。清水江監測斷面22個,達標斷面20個,達標率91%;都柳江監測斷面4個,達標率100%;舞陽河監測斷面7個,達標率100%。
相較于2011年,都柳江和舞陽河水質保持穩定,清水江水質由2011年37.5%的達標率提高到了53.5%,水質明顯改善。
2016年,全州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為100%達標。
聲環境方面:2016年全州16個縣市的城市交通噪聲及城市區域噪聲均達到國家標準。
輻射環境方面:2016年全州實施監測的電磁輻射、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線裝置全部達標,射線裝置及放射源辦證率均達100%,全州輻射環境年度評估為100%合格。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