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公路旁,一排排的溫室大棚拔地而起,分外搶眼。大棚內,農民們忙著點布辣椒秧苗,歡聲笑語不斷。這是記者近日在黃平縣谷隴鎮青塘村看到的一幕。
“這里是全鎮的辣椒苗的育苗基地,培育結束后,將免費發放農戶種植。” 該縣駐谷隴鎮極貧鄉鎮脫貧攻堅指揮部綜合協調辦負責人龍治江說,該鎮今年發展農戶種植辣椒1000畝以上。
為加大極貧鄉鎮的脫貧攻堅力度,谷隴鎮多渠道多措施,加大產業發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爭取如期實現同步小康。
抓好主導農業產業 助農增收
“結合其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土質特點,我們將重點深度開發極具特色的糯小米、線椒兩個產品,打造獨具地理標志的產品,為農戶增加收入。” 谷隴鎮分管扶貧工作的副鎮長彭俊能告訴筆者說。
該鎮在糯小米產業發展上,走“公司+基地+貧困戶”的產業化道路,采用“集中+分散”的種植模式,投入2000萬元扶持資金,在加巴片區、山凱片區集中連片種植發展小米種植區,在其他村采用分散種植模式,建設小米種植基地10000畝,形成規模,帶動當地貧困人口3550人脫貧。
為加大與小米收購企業合作,該鎮將投入資金500萬元扶持當地小米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形成深加工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打響品牌。
在辣椒產業發展上,重點培育“黃平線椒1號”、“黃平線椒2號”2個辣椒品種,將投入500萬扶持資金在大寨村、谷隴村、巖門司村等地集中連片規劃發展線椒種植基地2000畝,與凱里三辣食品有限公司簽定訂單,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促進辣椒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確保帶動貧困人口1500人脫貧。
為打響品牌,該鎮將不斷摸索集成的辣椒生態化栽培技術,打造黃平線椒標準化生產建設基地,延長辣椒產業基地,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格局,積極進行商標注冊及產地認證。
培育文化旅游產業 融合發展
“我們鎮旅游資源豐富,民族文化、自然風光非常獨特,文化旅游事業,是我們在脫貧攻堅工作當中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谷隴鎮黨委書記楊漸介紹,近年來,該鎮將特色民族文化旅游業作為堅守兩條底線、決戰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貝,打造省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谷隴鎮民族文化豐富,祭橋節、爬坡節、吃卯節、蘆笙會等節日是最具苗族文化的節日,特別是全國十大少數民族集會之一的中國黃平谷隴九·二七苗族蘆笙會最具影響力,每年吸引國內外游客達30萬人次以上,每年拉動當地經濟發展3000萬元以上。
該鎮大高山萬畝杜鵑花、翁干洞瀑布群、平安巖灰洞、山坪太平洞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巖門長官司城等很具生態資源優勢。
將扶貧與旅游有效對接,該鎮開啟“旅游+扶貧”助農模式,依托生態旅游產業扶貧工程縱深開展。
目前,大高山萬畝杜鵑花、翁干洞瀑布群、山坪太平洞的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平安巖灰洞和巖門長官司城基礎設施及修復建設正在進行當中。
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帶動餐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產品包裝業及其它行業的發展,促進貧困村、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弘揚手工藝產業 充滿活力
“非常感謝黨委政府的關心和幫助,我想在銀飾手工藝產業上做得更大。” 谷隴鎮銀匠楊萬付說,去年他成立了黃平縣萬付工藝品有限公司。
該鎮依托當地苗族文化底蘊深厚,苗銀技藝傳承完整的優勢,創新“協會+電商+村集體+貧困戶”的脫貧攻堅發展新模式,全力打造“中國銀都”。
據悉,該鎮將計劃投資28000萬元打造谷隴苗族文化旅游服務接待中心,計劃投資約500萬元建設電商扶貧站點,培育苗銀龍頭企業,拓展苗銀宣傳和銷路,打造黃平谷隴苗銀產業品牌。
目前,該鎮重點培育中國苗族銀飾協會和黃平縣萬付工藝品有限公司,協會下的52家苗銀加工店都全部開設淘寶C店,成功搭建“天下苗銀淘寶第一街·谷隴”電商交易平臺,網上銷售額達到100萬元,帶動貧困戶200余人就業。
通過加大主導農業、文化旅游、民族手工藝產業發展力度,黃平谷隴打出的產業發展“組合拳”,為極貧鄉鎮脫貧攻堅夯下了堅實的基礎。(龍小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