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46歲的黃貴學是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新場村的貧困戶,一家5口人,長期以來靠僅有的田地維持生計,常年入不敷出。
為切實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該縣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用好用實“特惠貸”政策,動員貧困戶入股合作社抱團發展產業,合作社則按期承擔借款本金、利息的償還,并將三年借款20%(其中第一年為5%、第二年為7%、第三年為8%)的紅利分給貧困戶。
在該縣羊橋土家族鄉,鄭福村的貧困戶戴元和則在政府的因戶施策中,建起了香菇大棚。
“種凍菌是個好營生,往年的收入跟種植凍菌的收入真是沒法比啊!”戴元和說,發展凍菌除了可以掙錢外還不耽誤照顧年邁的父親。
因地處大山深處,家庭極端貧困,領回家的姑娘都被嚇跑了,43歲的戴元和,至今仍與年邁的老父一起生活,尚未婚娶。
“目前5元一斤,賣得很好,一茬采摘就能賣上千元。”去年,村上的駐村干部鼓勵他發展凍菌。于是,戴元和大膽嘗試凍菌種植,謀得了一個新的增收渠道。
……
像黃貴學、戴元和家一樣,岑鞏縣廣大農村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在當地實施精準扶貧,補“短板”中得到了實惠。
近年來,岑鞏縣緊緊圍繞“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和“1+19”項扶貧行動方案工作要求,加強社會優勢資源與精準扶貧的有效銜接。并結合本地實際,通過大膽創新,積極探索,逐步形成了“4583”脫貧攻堅作戰體系,即“構建四大縱隊、主攻八個陣地、加強五個調度、強化三項措施”,為攻堅拔寨、脫貧決勝理清了發展思路。
圍繞“六大支柱產業”,該縣著力推進南部6個鄉鎮、北部5個鄉鎮、兩區特色農業、龍江河及車壩河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帶,為貧困戶打造了“短期能增收、長期能致富”的持續脫貧致富陣地。
據了解,該縣建成安置房1606套,完成搬遷492戶2508人,讓搬遷群眾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安排3916萬元用于產業扶貧,落實“特惠貸”1.46億元支持3112戶貧困戶發展生產。截至2016年底,8個貧困鄉鎮全部實現“減貧摘帽”,出列2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8.5%下降到2016年的13.7%,通過精準施策3年減少貧困人口3.14萬人。(吳壽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