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資本的介入迅速改變了人們對科幻文學的關注點和認可度
8日,中國科幻大會上,新老幾代科幻作家集聚一堂,暢想科幻文學的未來。

8日,科幻愛好者在“2016中國科幻季”的魅力科幻嘉年華活動上。(記者 李一博攝)
“科幻生于科學,可能最終也會死于科學。”作家劉慈欣語出驚人。他指出,人無法想象沒有見過的事物,而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作家的想象力已經有點跟不上科學發展的步伐。
“但眼前還有一個很大的機遇。”劉慈欣認為,以相對論為界,科學被分成了古典科學和現代科學,古典科學所描述的世界觀早就為公眾熟知,但量子物理帶來的那個微觀的、因果鏈斷裂的世界觀,還不為人們了解和接受。“古典科學的世界觀普及開來時,曾掀起過科幻文學的高潮,而如今還未被接受的現代科學世界觀的普及,會對科幻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非常值得期待。”
科幻創業者姫少亭則認為,中國科幻正值好時機,因為資本開始對它感興趣了。“前些年,作家們可能還在為科幻被看作兒童文學而煩惱,或者為科幻文學能否得到主流文學的認可而糾結,這兩年,這些問題似乎都已經翻篇了。”
的確,資本的強勢介入,迅速改變了人們對科幻文學的關注點和認可度。
“有一段時間,科幻作家見面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你還有版權沒賣的嗎?”知名影評人、編劇張小北半開玩笑的話語,透露出科幻文學的受歡迎程度。
好在,資本的熱潮似乎并未使作家們變得浮躁。江波、寶樹等多位作家都表示,不會為了迎合影視改編的需要而創作。“寫小說是一回事,改編是另一回事,我肯定還是會按自己的想法,把作品寫好。”江波說。就像今年中國科幻文學最高獎銀河獎30周年紀念的主題詞所說的:不忘初心。
科幻文學,2015年我們的長篇新作只有28種,而美國有396種
不過,作品搶手的背后,也揭示出優質作品資源的稀缺。
《科幻世界》副主編姚海軍在會上發布的《中國科幻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報告中,列出了這樣一組數據:
最近5年,我國科幻圖書出版量一直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但在最重要的長篇新書出版方面卻有所徘徊,2015年只有28種,而美國2015年新科幻長篇有396種。
再對比中、美、日三國科幻作家數量,美國是1797人,日本是480人,而中國只有210人。
“中國科幻文學已經達到了世界水平,差距主要是數量上的。”姫少亭的感受也印證了數據,“在這個圈內,我很少能見到新面孔。寫過作品的才有210位,出過書、更成熟一些的作者大概就只有十幾位了。我們現在想做的是培養,希望未來能出書的作者能上三位數。”
科幻產業這個概念在中國被正式提出,不過是最近5年的事。《三體》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在2010年出版前,我國科幻基本上處于雜志時代,圖書出版領域缺少暢銷書,商業價值還沒有被發掘。但2010年之后,在還沒有完全從雜志時代自然發展到圖書時代的情況下,伴隨著爆發式的文化市場需求,科幻行業突然呈現出出版、影視、動漫、游戲并行發展的態勢。
“我曾將此稱作中國科幻的‘后發綜合征’。就是說我們會面臨很多問題,比如各個方向的發育都不完全,系統性不夠等。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可能創造出一種不同于美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模式、新路徑。當然,前提是我們必須盡量不那么急功近利。”姚海軍說。
那么,中國科幻,最大的優勢是什么?
“是年輕。”對此,場間的科幻人眾口一詞。
年輕不代表不成熟。年輕意味著他們是伴隨著科幻長大的一代,更懂科幻,更有熱情。年輕使他們得到了遍覽世界科幻的視野和匯聚前輩精華的站位。更重要的是,年輕還讓他們趕上了中國科技高速發展的階段,而眾所周知,科學與想象力總是糾纏互動,然后一起螺旋上升。
科幻電影,我們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美學表達方式
新銳科幻演講環節邀請了最前沿的科幻從業者。從科幻作家、科幻繪畫、科幻動漫、科幻電影到科幻與VR等等,幾乎覆蓋了科幻全產業鏈,進行了全方面多層次的經驗分享。
相比影視,科幻動畫由于更易展現創意、呈現效果更佳、制作成本更低,吸引了不少人參與,現場播放了幾部短片和動畫長劇的節選,并講述了從科幻到動畫的驚險跳躍。
中天同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EO姜斌斌的演講主題,是如何打造中國特色的科幻電影。“除了《三體》,中國科幻還沒有一個IP是光靠名字就能吸引觀眾進影院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中國科幻電影走出去,成為一個更艱難的選擇。
或是按部就班,打好基礎,遵循“技術—工業—貿易”的流程;或是直接與國外團隊合作,用貿易帶動技術和工業。兩種路徑各有利弊,姜斌斌將此形容為喜馬拉雅山的“北坡”和“南坡”。而他在正在拍攝的《2066——火星照耀之宇宙棋局》中,選擇了“南坡”。
但即便“南坡”也不易攀登,“中國科幻電影,必須要有‘獨門武器’。”姜斌斌將其總結為四大“秘籍”:獨一無二的;重要的、能載入歷史的;具有獨特的中國文化;要展現人類共同命運。
無獨有偶,作為國內首個專業“故事運營商”的微像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也為自己制定了循序漸進的發展原則。在電影工業還不太成熟的情況下,他們選擇的都是表現未來人們日常生活和情感的題材,避開我們技術相對薄弱的太空、星艦等宏大題材,并符合中國觀眾的文化體驗。微像CEO張譯文將這一階段戰略概括成了這樣一句口號:“不要離開地球表面”。
張小北則更關注中國科幻電影的視覺體系。“相信很多觀眾都有過‘中國元素尷尬癥’,也就是當好萊塢科幻電影中中國元素出現時的別扭感,比如《火星救援》的一些鏡頭。”他隨手定格了一個畫面。“那是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到一個適合中國科幻電影的美學表現方式。”
對觀眾而言,沒有應用就沒有體驗,沒有體驗就沒有要求,沒有要求就沒有標準。張小北努力的方向,就是去建立起這樣一個標準。
但是,路要一步一步走。“我不贊成一味強調本土特色,我們應該先制造出‘流行文化’,再去談‘文化獨特性’。從現代化,到通俗化,最后才是本土化。”張小北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