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近幾年來我國GDP值在逐年增長,可民眾的醫療開支上升得也越來越快。醫學技術越來越進步,醫生隊伍越來越龐大,而病人卻越來越多,這是醫學上的怪現象。《2012’中國城市居民健康白皮書》中報道:“富貴病”增速快,以家庭為單位出現的“三高”、脂肪肝、肥胖、糖尿病、胃炎、大腸癌、肺癌的聚集現象尤為嚴峻。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經濟發展上去了,而民眾的醫療開支也上升得越來越快?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這不是經濟問題,這是健康問題。醫療消費具有無限趨高性,再多的財富也會被這個“無底洞”吞噬干凈。故解決13億人的健康問題,絕不能光靠看病吃藥,加強疾病預防才是關鍵。
《上古天真論》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上醫醫未病之病,謂之養生;中醫醫欲病之病,謂之保健;下醫醫已病之病,謂之醫療。”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關系處于正常狀態。WHO認定影響健康的因素如下:氣候因素7%,醫療條件8%,社會因素10%,遺傳因素15%,自我保健60%。從這可以看出,先天之本(遺傳因素)占到15%,而后天的自我保健才是健康管理的關鍵所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發布了維多利亞宣言——“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可見,我國幾千年前的養生理論與WHO倡導的健康醫學觀念極為接近。
“飲食者,人之命脈也”。古今醫家都注重脾胃功能,稱脾胃為“后天之本”,對健康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中醫素有“調理脾胃,以治百病”之說。諾貝爾獎得主,益生菌專家梅契尼科夫說:“衰老始于腸道”。腸道不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體最大的免疫排毒器官,人體70%的免疫功能配置在腸道,腸道也被稱之為“身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現代生活方式和環境常常危害腸道健康,濫用抗生素、洗腸通便、清腸減肥、壓力等,讓人們的腸道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引發便秘、腹瀉等癥狀,困擾人們的生活。人體健康的維護應從腸道開始,腸道每過幾天,就需要把腸道中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而腸道中的益生菌就是人體腸道的“清道夫”。如果腸道中的微生態環境變化造成菌群失調,益生菌減少,有害菌增加,腸道就會衰老。所以,腸道維護的關鍵是要保障益生菌快速增殖,那我們就得來聊聊益生元了。
益生元是人體益生菌的增殖因子,它不被人體腸道消化吸收,可直達大腸,是益生菌的增殖因子,能促進人體腸道內有益菌的生長,同時抑制有害菌的繁殖。腸道益生菌大量增殖后,占據腸黏膜壁產生細菌素、有機酸、過氧化氫等物質來抑制有害菌等的生長;益生菌定殖于粘膜、皮膚等表面或細胞之間形成生物屏障,這些屏障可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定殖;并作為抗原刺激,促進免疫系統的發育與功能的成熟,提高機體免疫力、遠離亞健康。2007年國家發改會公眾營養發展中心倡導“第六大公眾營養改善益生元項目”,通過在公眾攝入的食物中加入益生元增殖人體的有益菌群而達到促進微生態平衡,改進公眾營養健康的目的。常佰通響應國家政策,聯袂上市公司量子高科研發生產的益生元,無任何副作用,也是我國食品行業唯一的世界標準制定者。
從傳統中醫"上醫治未病",到毛主席"預防為主,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都體現了預防大于治療的重要性。我國的衛生事業模式要轉變,要從大病晚期治療為主向預防為主轉變。每個人都要建立起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任的意識,這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興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