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內蒙古的傳統項目不是摔跤嗎,為何成了足球試點呢?近兩年時間,他們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了怎樣的圖畫?他們的改革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13歲的張朝陽上小學6年級,3年級時他喜歡上了足球。他喜歡恒大,“因為中超五連冠、亞冠兩連冠,在足球場上比賽的時候,同學們看你踢足球的話,覺得還是挺自豪的。”
在過去愛好與職業,升學與運動之間似乎有著必須二選一的兩難,但現在得益于自治區足球品優生“直通車”計劃,像張朝陽這樣的孩子也有了兩者兼得的可能。今年,小張憑借足球特長被招入了呼和浩特試驗中學。此前,他所就讀的呼和浩特市貝爾路小學也是內蒙古自治區613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之一。這樣順其自然的升學通路,自然讓張朝陽的父母對孩子繼續踢球給予了支持的態度。
張先生提到,“有很多家長不喜歡讓孩子練,為什么呢?因為練足球肯定和學習沖突。其實也未必沖突,是相互促進的,足球它不單單是踢球技術問題,團隊協作、相互理解、人際關系協調之類的,另外加入一個團隊,我覺得也是一個平臺,你將來比如說你想去中甲、中超的話,你要是沒一個好點的隊伍,沒一個好點的平臺,不會輕易被人發現的。”
對于家長來說,孩子是否能夠健康成長是他們關注的核心,而對于孩子是否有對抗性的比賽踢,則是維系他們熱情,提高球技的關鍵。據統計,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舉辦校園足球四級聯賽分別是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近8312場次比賽,參賽運動員達6.3萬人次。張朝陽此前所在的貝爾路小學奪的就是呼和浩特市“區長杯”足球賽小學組冠軍。
教練潘海濱介紹,“前不久我們打的是區長杯、市長杯,很有幸今年區長杯我們學校是冠軍,市長杯我們獲得第三名,我們要在假期期間,我要組織孩子們去外地參加比賽,因為我們如果是天天練的話,要想提高成績,實際效果是不行的,遠遠落后于南方城市,我每年的暑假、寒假都要帶孩子出去,讓孩子們多打比賽,增長見識,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集體觀念和團隊意識。”
事實上,在內蒙古成為全國足球改革發展試點省區后,足球就被納入體育課程當中,學生們每周都有一節專門的足球課。但由于場地限制,這些課程多以足球游戲的形式出現。潘海濱也坦言,學校足球發展存在教練人員缺乏、訓練場地限制等問題,但沒有資金的支持,這些問題一時很難解決。出差訓練、比賽的經費是一筆不小數目,平時訓練的裝備、飲料、路費更是讓潘教練犯難,去年內蒙古自治區撥給每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4萬元人民幣,作為學校足球教育的“零花錢”。但目前這筆資金還沒有到位。
潘海濱說,“我的足球已經脫一層皮了,沒有辦法,我們沒有這樣的資金。而且我們不可以隨便跟家長收這個費用。”
脫了皮的足球依然是單純的孩子們最鐘愛的物件。而在成人世界里,整體提升一項運動的群眾基礎和競技水平則相當復雜,比如2萬所足球特色學校的布局,意味著至少4萬足球教練的配備,專業人才如何培養?沒有職業球隊的地區,缺乏上升通路,如何形成青少年梯隊?對此,內蒙古自治區體育局副局長吳剛表示,未來將會嘗試解決這些更為深入難題。
在吳剛看來,“從零到一我們走完了,一加N的工作我們剛剛開始,我們深知這塊困難重重,我們接觸德國足球幾次,德國足球在90年代,在歐洲聯賽一落千丈,他們用了15年時間,但我想我們15年以后,肯定能夠在中超聯賽上,國家足球隊上,有我們內蒙古孩子的身影。”((記者朱宏源 張聞))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