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4月1日是愚人節,這個源自西方的節日在傳入國內后,受到了一部分年輕人的歡迎,“惡作劇”、“搞怪”流行一時。提到愚人節,文化學者胡野秋談到了如下觀點:“據我所知,中國古代沒有類似愚人節的節日。這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關。我們一般對節日持有較為鄭重的態度,所以節日一般都與祭奠、農耕等有關,而與純粹的娛樂無關。在國內,愚人節也還是比較‘小眾’,更未真正進入人們的生活。”
主流觀點認為愚人節起源于法國具有游戲性質
提及愚人節,相信多數年輕人對這個娛樂性的節日并不陌生。近幾年來,愚人節在國內的熱度不減,隨著4月1日臨近,某電商平臺上銷售的各類整蠱玩具、愚人節創意禮物銷量大漲,有的月銷售量甚至達到了數千件。
“愚人節的由來,有很多的版本。其中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其起源于法國。據稱,十六世紀中葉,法國采用新紀年法(即公歷),以1月1日為一年的開端,此前,舊歷是以4月1日作為一年的開端。”胡野秋介紹,但有很多保守派拒絕過新歷,仍然會在4月1日這天互贈禮物、慶祝新年,“新派的人便在這天給保守派贈送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慶祝會,此后成為法國流行的一種風俗”。
隨著這個風俗的流行,胡野秋說,愚人節后來又流傳到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隨后被英國移民帶到了美國。
“西方的大部分國家都過愚人節,東方國家如日本、韓國等也受到影響。”不過,胡野秋表示,“愚人節”并非任何國家的法定假日,“只是一個游戲性質的日子”。
愚人節在中國仍屬“小眾”學者:未真正進入中國人生活
2013年,3月30日,西方愚人節即將來臨,武漢歡樂谷上演了一場極具趣味性的“娛樂減壓旋轉椅競速大賽”。參賽游客坐在辦公旋轉椅上,身體不離椅子,運用腳的力量,旋轉著向目的地極速出發。比賽以兩人一組接力進行,游客們紛紛上陣參與,“娛”樂愚人節。中新社發胡芬攝
雖然在西方出現時間很早,但胡野秋說,愚人節在國內開始流行的時間卻應該已經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后的事情,“那時,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一般是出于好奇參與一下,但至今并未形成特別的習慣,更未真正進入中國人的生活。在國內,愚人節并不算太受歡迎,比較小眾”。
其實,中國古代與西方會有一些節日的內涵、功能比較接近。比如至今仍在國內風行的情人節,古代人們所過的“元宵節”便與之有相似之處。但胡野秋認為,中國古代并無類似愚人節的“整蠱”節日。
“這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關。我們中國人一般對節日持有較為鄭重的態度,文化中也較為缺乏游戲精神和廣泛的幽默感,節日一般與祭祀、農耕等有關,與純粹的娛樂關系不大。”胡野秋稱。
胡野秋還認為,與一些“洋節”在國內流行的情況相比,國內的一些所謂的“節日”卻不怎么有外國人會過,“像光棍節,似乎是發源于大學校園,后來演變為商業性的所謂節日,某種程度上只是商家的一種營銷手段,并未形成自身的節慶特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