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黔東南,因綠色而美麗。
65%的森林覆蓋率,讓“生態之州”四季常青。
人們贊譽這里青山綠水養眼,藍天凈土養肺,有機食品養身,民族文化養心,田園生活養神……
好生態孕育生機無限。
藍莓、茶、大米、稻魚、天麻等特色產業在這片土地上遍地開花,產生巨大的綠色價值。
為使這些綠色價值效益最大化,黔東南走綠色生態、有機發展之路,通過大力發展有機產業,加強有機產品認證,塑造有機產品品牌等方式激活“綠動力”。
走有機發展這條新路,黔東南有著現實基礎。
首先,黔東南村村寨寨大多沿襲著傳統的耕作方式,而這種低污染、低消耗,綠色的生產方式與有機生產、生活方式相互對應。早在2011年,黔東南州從江縣的稻田養魚養鴨這一生態農業模式就成功入選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
其次,黔東南保存完好的農耕文化以及優良的自然生態,能孕育高品質的有機產品。
最后,黔東南是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授予的“全球18個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世界十大自然旅游勝地首選地之一”,其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在國際國內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在這里發展有機產業,能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同共贏。
“黔東南具有最適合發展有機食品生長的環境,
擁有良好的生態,優良的空氣、水和干凈的土壤。”今年7月,國際有機聯盟主席安德魯·路易先生考察黔東南,就對黔東南發展有機產業的天然條件贊譽有加。
除了發展有機產業的現實基礎,從2011年到2016年,黔東南還三次對有機產業發展做出了頂層設計,其內容從加強有機認證認可工作,到有機產業發展計劃,再到創建“國家有機產品示范區”和“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工作”的具體實施方案,逐步明晰了黔東南有機產業發展脈絡。
發展有機產業離不開有機認證,它是優質農產品的身份證和榮譽證,也是進入高端市場的通行證。
圍繞民族特色產品優勢,黔東南積極開展有機認證工作,成效明顯。
有這樣一組數據對比,2011年黔東南僅有7張有機認證證書(7個有機產品基地),有機認證面積3311畝。而發展到目前已有41家企業有機產品認證證書(含轉換)60張,認證面積約25021.05畝,有機認證產品主要為藍莓、茶葉、稻谷、大米、茶油、大球蓋菇等。
更為亮眼的是,黔東南在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上表現不俗。
2012年、2015年,黔東南麻江、雷山兩縣分別獲批“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包攬全省第一和第三。
這是一種認可更是一種繼續前行的動力。
麻江縣以有機藍莓為核心,將有機產業類型擴展至獼猴桃、核桃、金銀花、水稻等多方面,并將這些有機農業產業與旅游、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釋放巨大的“綠色價值”。去年,其有機產品產值達6141.016萬元,占麻江縣農業產值的8.1%。
今年夏天,麻江的“藍莓之約”迎客如潮,再次驗證著有機產品的魅力。
茶香悠悠的雷山縣,在創建過程中積極調整農業產業機構,茶葉、天麻、黑毛豬、稻田魚、葡萄和楊梅等特色農業產業風生水起。到2015年末,雷山縣已獲有機認證(含轉換)企業9家,有機認證或有機轉化認證茶葉基地面積5298畝,產量18.5噸,產值4440萬元。2016年新增12家企業,6000畝有機認證基地,正在申請認證中。
兩塊有機認證金字招牌的成功創建,猶如巨石入湖,在黔東南激起層層浪花。
具備明顯生態優勢的從江、黎平、丹寨等縣,都紛紛努力將生態優勢快速轉化為有機產業優勢,力求打出自己的一片有機特色新天地。
有機未來,黔東南有了新期許,到2020年,力爭有機產品認證證書達200張以上,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達9個以上,把該州打造成為國家級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州。(陳丹 熊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