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2016年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州六十周年,為對外宣傳自治州六十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中共黔東南州委宣傳部、黔東南州廣播電視臺早在2015年10月就開始策劃外宣主題。2016年1月19日中共黔東南州委宣傳部、黔東南州廣播電視臺相關領導率領主創人員前往中央電視臺匯報策劃和選題情況。由于有2015年系列傳統村落紀錄片《美麗黔東南》的成功合作,加之主創人員的精心準備,人文生態紀錄片《地球綠腰帶》的策劃方案得到中央電視臺相關領導以及《中華民族》欄目專家團隊的充分肯定和認可。
通過黔東南州委宣傳部和黔東南州廣播臺的積極主動爭取,中央電視臺《中華民族》欄目從2016年2月開始,派出編導到黔東南州廣播電視臺指導、策劃,共同選定主題,然后全部由黔東南州廣播電視臺獨立承擔文稿、拍攝、后期制作、片頭及片尾字幕和包裝,成片以后,由中央電視臺《中華民族》欄目編導、制片人等到黔東南州廣播電視臺審片、修改。《地球綠腰帶》共四集,分別是《山之魂》、《水之韻》、《林之歌》、《田之語》,每集時長30分鐘,以紀實手法為主,全部為高清拍攝。下面把我們的創作體會作如下介紹:
一、再度合作視野更開闊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國南方重點林區,是全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長江、珠江兩大流域的重要生態屏障。長期以來,生活在3.03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苗、侗、瑤、漢等三十三個民族,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為當今世界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是人類文明進程中和諧生態的范本。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是黔東南最具代表性的兩張名片,2015年與央視合作播出的系列傳統村落紀錄片《美麗黔東南》充分展示了多姿多彩的苗侗民族文化,因此,這次選題便放在了生態文明建設上。與央視的再度合作給我們更加開闊了視野,如果說《美麗黔東南》是協奏曲,那么《地球綠腰帶》則是交響樂,無論是從選題的把控,拍攝細節的安排,文案創作的推敲,還是解說配音的拿捏,編輯制作的修改,整體包裝的渲染,《地球綠腰帶》立意更加注重大局,展示更加注重全面。
大型人文生態紀錄片分別從黔東南地形地貌、氣候、植被、民族風情、民族習俗、生態理念等全景式地展現黔東南獨特而厚重的生態文化。每一集圍繞多個故事和人物展開敘述,其中既有人物故事,又有特定細節的描述,真實的紀錄了苗侗等民族在生活中,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燦爛的生態文化,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圖景。
在大型人文生態電視紀錄片《地球綠腰帶》中,觀眾通過典型事件和人物故事的敘述,可以了解黔東南五百多年的環保史話,可以窺見億萬年前蘊藏的生命密碼,可以聆聽蜚聲世界的侗族大歌苗族飛歌,可以欣賞在奇山圣水中熠熠生輝的自然遺產地——云臺山,可以領略到被稱為“戲劇活化石”的儺技儺戲,還有中國著名的文房四寶--思州石硯和古法造紙,舉世聞名的錦屏文書,中華苗族第一龍舟等精彩內容在紀錄片中都得到充分展示,充滿展現了黔東南各族群眾的生活智慧和獨特而豐富的生態理念。
二、精心組織手法更全面
大型人文生態紀錄片《地球綠腰帶》的拍攝對黔東南州廣播電視臺來說,又是一次大考驗,一場大檢閱,它需要團隊的協調配合,需要相關部門提供保障,需要涉拍地方的支持。創作團隊接下任務后,分成四個拍攝小組,深入崇山峻嶺、溝谷溪流、林區村寨踩點、選點,選定人物、布置場景。節目采取畫面加解說詞配背景音樂的傳統紀錄片表現形式。拍攝全部采用當今最先進的高清攝像設備,采取實拍、航拍、延時拍攝、潛拍等手段,力求用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畫面將黔東南的生態美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淋漓盡致的展現在觀眾眼前。
在結構上,采取既有整體面上的展示,用大量的航拍鏡頭和全景將山、水、林、田的整體空間布局、生態環境放置其中,又有個別點上的敘述,運用近景和特寫將具體實物和人物個體生動展現,做到點面相結合。同時,在拍攝過程中根據場景和情節的需要充分運用各種電視表現手法,并注重鏡頭語言與人物故事的有機結合。
每一集的敘事選擇一個或多個人和故事情節,將歷史淵源、習俗的形成、文化的傳承、經濟的發展通過小故事和細節展現出來,苗侗等民族保護環境永續發展的自覺性和在保護傳承中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經濟建設美好家園的自信心得到充分體現,在娓娓道來中,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
三、央地聯手質量再提升
大型人文生態電視紀錄片《地球綠腰帶》是繼2015年系列傳統村落紀錄片《美麗黔東南》在央視播出后的又一重大外宣主題策劃,作為黔東南建州六十周年的獻禮片,因此,傾注了中央臺領導、老師大量的心血,多次派老師深入到一線與采編人員現場辦公,現場指導,加班加點,熬更守夜,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按照央視標準和國際視野進行節目生產,每一個環節要求力爭完美。
四集紀錄片解說配音、背景音樂由國內頂尖專業老師完成,后期的制作也是由央視老師在現場手把手指導,經不斷修改和完善,更加規范和接近央視水準,編導理念更加科學先進,節目質量得到整體提升,團隊的整體執行力和協作力得到提高。在拍攝制作過程中,我們團隊得到了學習機會,積累經驗,在節目質量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節目宣傳推廣等方面也增長了知識。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