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汗水的揮灑,可有春華秋實;雨后的天空,會有絢麗彩虹。
建州60年以來,全州各族人民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高舉民族團結偉大旗幟,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生活水平實現由貧困到溫飽,再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60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民生優先,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全州城鄉低保、基本醫療、基本養老等保障標準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率均提高到96%以上,民生事業發展與社會保障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固“本”開“源”,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雷公山麓,人民高歌;月亮山腳,群眾歡舞。在黔東南的苗鄉侗寨和綠野田園,“幸福”被精彩演繹。“凱里已是今非昔比,曾經空空的凱里,現在已經是一座繁華的都市。”第一任州委書記張玉環回憶起建州時的情景這樣說。
60年,州府凱里市從建州時的600戶人家、一個空壩子完成向一座繁華都市的華麗轉身。
變的不只是城市景象,還有人民群眾的生活觀念和精神面貌。“現在時代變了,大家都吃膩了大魚大肉,開始追求健康生態的食物。”1967年參加工作,如今已從凱里市農業局退休的吳大爺談起自家的年夜飯時如是說。“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怎么強調都不過分。”李克強總理深情囑咐。
60年來,我州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促進就業,從不停歇。
如今,人民群眾就業更加充分、更有質量,生活更加體面、更有尊嚴。“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有了重新生活下去的信心。”姜熬花眼噙淚水。
她是劍河縣革東鎮居民,與丈夫育有一個孩子,兩人都無固定工作,是典型的零就業家庭。維持日常開銷已經不易,加之一名家庭成員患有重疾,高額的醫療費用,讓生活變得十分艱難。劍河縣委、縣政府主動上她家了解情況并積極幫扶,將其聘用到柳川鎮社保所從事后勤工作。拿到聘用文件的那一刻,姜熬花感動流淚。
追憶是為了記得,回眸是為了砥礪。
建州初期,全州有從業人員44717人,93.7%是全民所有制和城鎮集體所有制職工。1985年,按照“三結合”就業方針,全州大力發展城鎮集體企業、鄉鎮企業和個體經濟,安置城鎮待業人員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全州從業人員增到210800人。
2011年,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口3.52萬人,為近年來最多的一年。
“十二五”期間,全州城鎮新增就業累計完成11.0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的規劃預期目標以內,開展職業技能培訓561期2.86萬人,累計完成轉移農村勞動力18.64萬人。
60年來,全州堅決推動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讓廣大人民群眾普遍感受到實惠。“我光靠給游客照相,一個月收入就超5000元,再加平時的民族刺繡,收入也有六七千元。在家創業是享受,既掙到了錢,還能照顧父母子女。”雷山縣西江姑娘張芬談起現在的境況,滿臉幸福。
依托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很多像張芬一樣的群眾,嘗到甜頭,有了盼頭。“十二五”時期,全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4%和11.8%。
收入的增加,讓城鄉居民日子越過越紅火。由解決溫飽問題,開始向吃的講究營養可口,穿的講究新穎舒適,住的講究寬敞配套的方向發展。
夯實根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
走在黔東南大地,普通百姓的歡笑發自內心,人民群眾對黨的稱贊發自肺腑。守住人民群眾的底線,讓他們的生活無后顧之憂,正在真實上演。
2009年,對黎平縣巖洞鎮銅關村民趙榮斌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他和徐發中等人籌建的“一把手”養殖場正式投入運營。
曾經在修村組便道時,放炮炸巖落下肢體三級殘疾的趙榮斌做夢也想不到會組建起一個屬于自己的養殖場,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這一切都真實發生了。“社保是民生之基”。60年來,全州不斷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托住普遍的基本保障之底、托住特殊困難人群之底、托住急需救助人群之底作出了巨大努力。
2014年,我州將城市低保月保障標準提高到400元,農村低保年保障標準提高到2100元,農村鰥寡孤獨和無勞動能力人群年保障標準提高到3000元。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320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范圍內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15萬元。
整個“十二五”,全州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為93.17%,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綜合參保率達到97.12%,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更是實現全覆蓋。
60年來,全州為保障好特殊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做好優撫工作、發展好老齡事業、維護好婦女權益、關心好青少年健康發展、做好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和殘疾預防付出了艱辛汗水。
2010年,制定實施了《黔東南州婦女發展規劃(2001-2010年)》和《黔東南州兒童發展規劃(2001-2010年)》,明確了我州婦女兒童發展目標。
2011年,制定實施《黔東南州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2011-2015年)》。2014年,頒布實施《黔東南州殘疾人同步小康行動方案》。全州殘疾人事業迎來大有可為的發展期。“十二五”期間,實施19個縣級老年服務機構或綜合性服務機構項目建設、63所農村敬老院建設,新建老年體育活動場地7個,建立了一級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和撫養補助制度、臨時救助制度。
農村危改,完善住房保障機制民有所居
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看得見、摸得著,他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化作行動。
雷山縣固魯村民文炳珍,穿著一條別致的圍腰,圍腰上工工整整繡著“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九個大字,她笑著解釋繡字的原因:“我家危房改造得補助,孫子讀書不要錢了,種田免稅還得直補,到醫院看病有農合,你說現在生活這么好,我怎么不說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呢?”
60年來,全州把農村危房改造作為一項保障民生的重要工作來抓,傾注財力、物力、人力改善農村貧困戶居住條件,完善農村住房保障機制,讓貧困農村居民住上安全、適用的房子,盡全力實現他們的安居夢想。
2008年以來,全州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先后啟動“萬戶試點”、擴大試點、全面啟動、“整縣推進”,做到應改盡改,危改效果顯著。
截至2015年底,全州累計投入各級政府補助資金34.48億元,實施改造農村危房50萬戶。“十二五”以來,全州大力實施“一危三棚”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5.2萬戶,占規劃預期目標的80.2%;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3.56萬套,達到規劃預期目標的98.9%。
站在“十三五”開局之年,農村危房改造繼續向縱深推進。截至2016年3月,全州建成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安置房18245套,改造農村危房3萬戶。
黎平縣蒲洞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步道全面硬化,風雨橋修繕一新,農家新屋拔地而起……
蒲洞村民林憲平動情地說:“我和母親能住上新房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實施,讓全州農村人居住房和人居環境大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實惠。
扶貧搬遷,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奔向小康
貧困人口面貌煥然一新,一份份希望就在今天。“以前我在家種田,一年下來,勉強能填飽一家人的肚子。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能找到一份工作!”榕江縣計劃鄉擺拉村村民朱文富激動地說。
2013年,計劃鄉擺王、擺拉兩村的303戶1070名苗族、水族同胞,在榕江縣黨委、政府的組織下,告別條件艱苦的山村,乘坐38輛客車一齊移居縣城,住進了政府分配給他們的樓房。朱文富正是其中之一。不僅如此,榕江縣委、縣政府還積極聯系貴州永盛木業公司和榕江甘力木業公司等企業,結合雨露計劃對搬遷移民進行就業培訓,讓朱文富這樣的大山農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真正做到了“遷得出、穩得下、富得起來”。
州委、州政府堅決將易地扶貧搬遷視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一個能讓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機遇、一項解決山區貧困人口的治本之策、一個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
60年來,奮力傾注于此。
2015年,全州建成扶貧生態移民房4500套,搬遷1.9萬人。整個“十二五”,全州搬遷2.71萬人,農村貧困居民向全面小康邁出更加堅實的一步。“十三五”期間,全州計劃搬遷10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不少于4萬人。
慶祝于斯,奮斗于斯,回望過往崢嶸歲月,豐收喜悅果實,展現民生發展輝煌成就。全州各族人民滿懷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追尋歷史先聲,唱響時代強音,宣告他們將繼續在“民生”這條大道上,堅韌不拔、勇毅篤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