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上海民族樂團女高音歌唱家王靜、笙演奏家趙臻為期半個月的黔東南采風就要結束了。這段日子里,他們深入苗寨,采集苗歌、學習蘆笙曲、穿上苗族服飾和全寨人一起跳蘆笙舞、走17公里山路和村民一起迎接13年一個輪回的招龍節……他們進入苗族人的日常生活,嘗試去理解他們對自然、對歷史、對人生的態度和情感。
這是上海民族樂團今年的青年藝術家采風計劃的一部分。隨后,云南、西藏采風小分隊也將陸續出發。
采風不是句口號要深入生活
王靜和趙臻離開上海前,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沒有提任何要求,只對他們說:“采風不是一句口號,一次作業。深入生活不能走馬觀花,需要沉下去,用心去體會生活的質感,去尋找那些被人們遺忘的、從生命當中自然生長出來的東西。”
去年8月,王靜開了個人音樂會《心旅》。她請來跨界音樂人朋友,共同演繹了8個不同民族的民歌,第一首就是苗族飛歌《站在苗嶺望家鄉》。為了唱好那首歌,她想象過無數次苗嶺的早晨:一個十五六歲的苗族姑娘,站在霧蒙蒙的山上高亢地歌唱。可當她真正踏上雷公山,看濃霧散去,層層疊疊的苗嶺在遠處舒展開來,她發現,從照片或者想象中獲得的畫面不及眼前所見的萬分之一。她說,要記住眼前這一切,以后再唱飛歌就有了真實的感受。
來貴州,趙臻隨身帶著《金蘆笙》。書的第一部分講述了蘆笙的歷史和文化,第二部分是貴州蘆笙曲的曲譜。這本書是蘆笙演奏家楊正能2005年送給趙臻的。此前,他看過一次楊正能的表演:楊正能邊吹邊跳,跳的幅度由淺到深、由慢到快,最后近乎瘋狂,“像是要飛起來了”,充滿感染力。這給趙臻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二年,他就托楊正能給他買了把蘆笙。這次,趙臻再次見到了楊正能,他現在在丹寨縣高級民族中學當老師,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苗族蘆笙演奏者。
王靜在貴州長大,卻是第一次深入苗鄉,長時間住進苗家的吊腳樓里。在臺江縣,她拜訪了苗族歌手梁曉英,跟她學雷山苗歌《春之歌》。在三穗縣寨頭村,一行人住在苗族姑娘小琴家。盛大的“二月二”禳橋節還沒有過完,白天和村民們一起跳蘆笙舞,晚上聽小琴的叔叔嬸嬸們唱一晚苗族古歌。
此行,王靜希望采集到原始的苗歌素材,但更希望進入他們的生活,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他們的生活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只要虛心向每一個人學習,了解他們的愛恨悲喜,他們的夢想和現實,就會有許多珍貴的收獲。”她堅持要學會用苗語演唱,因為“想要做民族音樂的傳播者,需要更加忠實于民族的根源,忠實于他們的生活”。
在苗鄉,不管去哪個寨子,不管去哪戶人家,趙臻總能尋見一兩把蘆笙擺在某個犄角旮旯。趙臻拿起來就吹,和苗族吹笙人切磋技藝,學吹蘆笙曲,學跳蘆笙舞。趙臻說,蘆笙有它特有的演奏技法,可以把它運用到漢笙的演奏方法和樂曲創作中。同樣,蘆笙也可以借鑒漢笙的許多演奏技巧。他說:“采風并不是去當地一味地索取,而是和那里的人們成為朋友,互相進行平等交流,并讓這種交流對雙方都產生意義。”
回歸音樂最質樸的情感表達
王靜和趙臻一路上常常討論,這么多年在學院接受的正規聲樂訓練讓他們學會了許多專業知識,獲得了純熟技巧。但他們也發現,自己隨時會陷入模式化的瓶頸。這次黔東南之行,王靜希望讓自己放棄模式化的東西,去苗嶺深處尋找天籟,回歸音樂最質樸的情感表達。她說:“聽他們唱苗歌,吹蘆笙,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他們總是先有情感,然后才會有音樂。任何音樂,最根本還是傳達人們內心真實的情感。”
在望豐鄉排肖村,恰逢13年一個輪回的盛大招龍節。第一天,他們跟隨村民走了17公里山路上山招龍,祭祀祖先,祈禱村寨風調雨順。
途中,趙臻接過一位吹笙人的蘆笙,走到隊伍最前頭,人生第一次在荒野中邊吹邊走,把蘆笙吹成一種號角、一種祈愿。第六天,排肖村嫁出去的苗族女人都回來了,她們盛裝打扮,帶著禮物列著隊回娘家。王靜在村民家門口倒攔門酒迎接客人,儼然一個苗家女。
以前,趙臻總覺得苗族的六管蘆笙吹奏出的曲子很單調。采風的經歷讓他發現,傳統的蘆笙里有太多的文化含義,不能單單用一個樂器去理解它。“苗族人聽到蘆笙的聲音會勾起太多的情感和記憶,這些東西疊加在一起,超越了音樂本身。”
趙臻是個內向的人,但當他喝完苗家米酒,也像個苗族男人那樣邊吹蘆笙邊跳起來了。他說要記住這種完全打開自己的感覺,把這樣的情感狀態帶回舞臺。王靜每天都記日記,她說,尋找天籟的旅程還會長久地繼續下去,仡佬族、彝族、朝鮮族、蒙古族……那些她在《心旅》音樂會里唱過的民族,她都想去看看。
王靜這個長遠的行走計劃,得到了羅小慈的支持。她說:“青年藝術家不能做溫室里的花朵,要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去尋找蓬勃的情感,尋找來自血液里的吶喊。我們今天為什么聽到華音老腔會感到激動?因為他們唱的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也要到真實的生活中汲取養分,加以提煉和再創造。回到舞臺上唱自己,演奏自己,才能真正打動觀眾。”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