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十二五”時期是我州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加速期,通過各級各部門和衛生系統的共同努力,全州醫療衛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醫療衛生主要指標完成州“十二五”各項任務。
(一)醫療衛生資源總量快速增長,醫療衛生隊伍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全州目前有醫療衛生機構4055所,與“十一五”末比增長20.26%;其中國家醫療衛生機構528所,民營醫療機構378所,村級衛生室3048所。國家醫療衛生機構中,有三級甲等醫院3所,二級甲等綜合醫院14所,二級乙等綜合醫院2所,縣中醫醫院10所,苗醫醫院1所,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8所。全州實際開放床位19004張,平均每千人口擁有床位4.15張,與“十一五”末比增加1.82張,增長80.11%。全州有衛生技術人員18209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647人,注冊護士6639人;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43人,注冊護士1.45人,分別比“十一五”末增長44.44%和104.23%。
(二)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一是疾病預防控制和婦幼健康服務工作成效顯著。全州近10年無甲類傳染病發生,“十二五”期末,全州乙、丙類傳染病總發病率276.26/10萬,較2014年同期下降10.55%。婦幼健康服務各項指標均達到省級下達任務要求。孕產婦死亡率為17.92/10萬,比2010年下降了10.61/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為10.55‰和7.3‰,與“十一五”期末相比分別下降了7.29‰和7.54‰,人均期望壽命達73.5歲。二是新農合制度進一步鞏固和完善。2015年全州共有390.76萬人參加新農合,參合率達99.37%,比2010年提高1.86個百分點;全州共籌集新農合資金17.58億元,比2010年增加12.83億元;年報銷最高封頂線從2010年的5萬元提高到20萬元。三是愛國衛生工作有序推進。2014年,凱里市、劍河縣創建成國家衛生城市(縣城);省級衛生縣城實現全覆蓋;新增了15個省級衛生鄉鎮、47個省級衛生村寨和106個州級衛生村寨;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從2010年的75%提高到94.13%;全州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從2010年的32.91%提高到47.19%。
(三)基層衛生基礎工作得到明顯夯實
“十二五”期間,全州累計投入醫改資金67.47億元,其中衛生建設項目2893個,總投資19.10億元。積極爭取國家配置救護車164輛裝備到鄉鎮衛生院,覆蓋率達78%,農村急診急救能力顯著提高。創新實施“兩大突破工程”。全州16個縣市累計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為鄉鎮衛生院購置醫療設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設備明顯改善。投入資金4000多萬元,開展醫療衛生單位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農村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基層衛生人才培養力度進一步加大。村醫待遇顯著提高,政府補助從2010年的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012年每人每月817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按人均45元的不低于48%落實到村衛生室,村醫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
(四)醫療衛生改革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公立醫院改革有序推進。第一批改革試點黃平縣基本完成縣級公立醫院改革任務,麻江縣作為第二批改革試點,已全面啟動實施并取得階段性成效。2015年9月,全州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2015年10月底,26家縣級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建立起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運行新機制;構建起布局合理、分工協作的醫療服務體系和分級診療就醫格局,有效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二是鞏固基本藥物制度和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取得新成效。2012年l6個縣市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所有村衛生室全部實施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終結了長期以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藥養醫的歷史。
(五)民族醫藥發展突飛猛進
中醫藥、民族醫藥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中醫醫院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州中醫醫院通過“三級甲等”中醫醫院評審,7個縣中醫醫院通過二級甲等中醫醫院評審,1個通過二級乙等中醫醫院評審。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得到加強,截至2014年,全州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147個,較2010年增長了338%。民族醫藥管理逐步規范,《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醫藥侗醫藥發展條例》已于2014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民族醫藥管理進一步發展。在公辦醫院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民營醫療機構發展進一步加快。截至2014年底,全州民營醫療機構達到378個,占全州醫療機構的9.32%。其中民營醫院78個;共計開放床位數2844張,占全州醫療機構總床位數的17.5%;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736人,占全州衛生技術人員的16.4%。(州政府辦秘書八科、州衛計委)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