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近日,貴州黔東南州為了大力推動地方旅游文化發展,對傳統村落保護進行梳理,推出了《我們的家園——黔東南傳統村落》一書。該書由文化藝術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并引起文化旅游界關注。該書由貴州省黔東南州民宗委總策劃,恰逢首屆“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召開之際,遴選了黔東南州傳統村落100個,以歷史淵源、文化特征、古村落信息等為切入點,對傳統村落信息進行了詳實的記錄。

本書由黔東南州州委書記李飛躍作序,旨在讓人們關注黔東南,共同探索出一條在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邂逅的今天屬于黔東南傳統村落保護、傳承、發展的新路。據悉,2014年貴州黔東南州民宗委組織開展了黔東南州村落普查工作。此次普查歷時半年有余,按照普查方案設定的指標要求,對全州100戶以上村落的所屬民族、村寨基本信息、歷史淵源、文化特征、保護的價值和狀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等進行普查,搜集到資料達300多萬字,圖片7000多張,篩選出了726個村落作為備選。
據了解,目前黔東南州,已有276個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第一批60個,第二批165個,第三批51個),占全國2555個傳統村落的 10.8%,占貴州省426個傳統村落的65%,數量位居全國地州第一位。黔東南州傳統村落以苗族侗族古村落為主,并有少量的瑤族、壯族、水族、畬族、仫佬族和漢族傳統村落,其中苗族傳統村落主要集中分布在雷山、臺江、劍河等雷公山腹地,侗族傳統村落主要分布在黎平、榕江、從江等縣的山區。《我們的家園 ——黔東南傳統》中遴選了雷山、從江、劍河、黎平等極具代表性的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村落,極富民族特色,輔以大量視覺沖擊力的圖片,彰顯了黔東南充滿靈氣俊秀的氣質。

近些年,黔東南州對傳統村落保護下了很大氣力,通過制度層面、建設層面、文化層面三個角度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出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保護辦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傳統村落保護實施辦法》、《黔東南州傳統村落保護實施方案》等,切實增強傳統村落保護的法律、行政強制約束力。同時,加大對民間文化傳承人的培訓和扶助,和加速推薦申遺工程,大力實施了100個重點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保護工程,100名民族民間文化傳承拔尖人才扶助工程,100名原生態民族文化高級人才培養工程,以及100個原生態民族文化典型建筑保護工程,多渠道、多層面有力地保護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申遺等示范項目來加強保護。把“苗嶺山區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黔東南六洞、九洞侗族村寨”打捆列入全國35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預選名錄,目前正在多方努力爭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