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連日氣溫驟降,24歲小伙聶權與妻子羅江蘭決定冒雨把放置山里的40余箱蜂蜜轉移到自家院落和廂房樓上,以方便更好地照看。
1992年11月出生的聶權,家住貴州省岑鞏縣平莊鎮亞林村。今年正月,聶權與鄰村1990年9月出生的苗族姑娘羅江蘭在自家養蜂場里喜結連理。
1
17歲便外出打工
平莊鎮地處貴州黔東南州岑鞏縣與銅仁地區石阡、江口交界地,長期以來,由于交通不便,是該縣最為貧困的鄉鎮。
聶權從小家庭就十分困難,在家排行老二。
“父母都沒文化、沒技術,一年辛辛苦苦到頭來耕種的糧食還不夠全家人吃,再說還要供哥哥和我讀書。”2008年,正在縣城職校念書的聶權不想讓父母太辛苦,決定放棄學業跟堂叔外出打工掙錢補貼家用。
“6年打工生涯,先后在建筑工地干過苦工、在服裝廠跑過銷售、發過傳單貼過廣告……”未滿17歲的聶權,由于沒有大學文憑和專業技能,只能從事各種苦活累活。
“一年到頭省吃儉用,寄給父母補貼家用還不到2萬元。”聶權說。
2
“互聯網+蜂蜜”嘗到甜頭
2014年8月,正在浙江金華打工的聶權,看到手機微信朋友圈有人在推銷蜂蜜,便想到了老家表哥吳光平正犯愁自家蜂蜜銷路的事。
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聶權把表哥家的蜂蜜拿到朋友圈推銷。“有個重慶網友一次性就購買了10斤,價格90元/斤。”因為表哥家的蜂蜜品質純正,不到1個月,聶權就打開了銷路。
網絡銷售一呼百應,表哥家的蜂蜜銷路打開后供不應求。2015年春節返鄉,聶權聽從了表哥的建議,毅然決定留在家鄉創業。
平莊鎮境內共有大小山頭500余座,溪河縱橫,擁有14.7萬畝林地,其中1.5萬畝可發展林下經濟,還有近1500畝五倍子、板栗、桃李、杜仲等經濟林,四季蜜源不斷,發展林下養蜂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養蜜不爭田、不占地,投資少、見效快,算得上是理想的‘空中農業’。”聶權通過詳細考察后,最終將目光投向了養蜂。
3
潛心研究成為“養蜂專家”
說干就干,2015年3月,聶權投入萬余元請人做了蜂箱,開始了自己的養蜂生活。
“有了蜂箱沒有蜂群入住怎么辦?”養蜂伊始,聶權的招蜂引蜜道路一波三折。
“好不容易引來一窩蜂群,可沒過幾天,蜂箱內蜂群便跑得無影無蹤。”聶權說,這種窘況前后持續了3個多月、失敗了上百次。
不服輸的聶權幾經鉆研,終于摸索出了“在蜂箱內掉用子脾”的方法,招來的蜜蜂留下來了。
聶權說,為了掌握招蜂引蜜技術,他先后花了近萬元買書自學。
4
蜂場釀就一段甜蜜佳話
又到冬蜜產出時節,成群結隊的小蜜蜂圍繞著成排的蜂箱翩翩起舞……正在蜂場忙碌的聶權、羅江蘭恩愛甜蜜。
“春天漫山遍野都是桃李、玉蘭、油菜花、杜鵑花和海棠花,夏天有辣椒、玉米、板栗、蔬菜花,秋天有五倍子、辣柳、桂花和野菊花,冬天有櫻桃、枇杷和梅花……”談起家鄉得天獨厚的養蜂條件,小兩口說得頭頭是道。
“小時候常去表哥家玩,最愛吃表哥家的蜂蜜,長大后一直想找一位養蜂阿哥做自己的白馬王子。”羅江蘭對養蜂人情有獨鐘。
2014年6月,羅江蘭在浙江打工時認識了聶權。隨后,兩人互生好感。
“特別是聽他說想回家養蜂的打算后,一下子就喜歡上了。”談起自己的戀愛經歷,羅江蘭靦腆細語。
聶權說,初養蜂時,要不是羅江蘭一次次給他鼓勁,或許他早就放棄了。
3個月后,聶權夫妻倆終于成功招來了一箱蜜蜂(中華蜂)并成功采下了油菜花糖。
看到蜂巢內積滿了厚厚一層蜂蜜時,聶權、羅江蘭夫妻倆都樂壞了。
嘗到甜頭后,夫妻倆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目前,聶權夫婦倆的蜂群已發展到80余箱。年產蜜700余公斤,市價120元/斤,收入15萬余元。
今年4月,夫妻倆還與4個村民聯合辦起了頻豐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場達到8個,蜂箱300多個,年收入達40余萬元,蜂蜜遠銷浙江、廣東、湖南等地。
5
夫妻倆向村民分享“甜蜜經驗”
一夜之間,聶權、羅江蘭夫妻倆養蜂致富的故事傳遍村子,一些鄉親們也想學養蜂,聶權夫妻二人總是有求必應。
村民李陽就是其中之一。今年5月,在聶權夫婦的幫助下,李陽家開始學習養蜂,短短幾個月,如今他家的蜂群已發展到了10余箱,蜜糖出售也已獲益近2萬元。
“小兩口不但養蜂技術好,而且人也挺好,總是隨到隨學、隨喊隨到……”談起聶權夫妻倆的優點,李陽贊不絕口。
村民潘元娣告訴記者,在聶權的幫助下,她家也養起了蜂,如今,她家的“巢蜂蜜”已通過微商銷往廣東、湖南等地。
談起養蜂致富的美好前景,聶權夫婦信心滿滿:“下一步將采取‘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借助‘互聯網+微商’平臺,打造自己的品牌,延伸產業鏈條,進一步做大做強蜂蜜產業,帶動更多群眾發展養蜂致富。”(楊政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