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京明故宮遺址的介紹銅牌大面積消失。工作人員解釋稱,銅牌擺放時間久遠,加上暴雨頻繁沖刷造成固定銅牌的膠松動,致使銅牌脫落。但這引起了不少網友質疑遺址管理出現了問題:“連個介紹銅牌都保管不好,這幾百年的文物又怎么能夠讓人放心保護呢?”
其實不止是南京明故宮遺址,日前,沈陽故宮、明秦王陵園、民族英雄劉永福墓地、李小龍祖居、粵劇藝人行會“八和會館”等各級文保單位都被曝出保護危機。再往回看,文保單位張謇墓園設燒烤區、揚州市文保文公祠成危房、彭如干故居屋內養豬等文保單位破壞事件層出不窮,文保單位生存現狀令人揪心,文保單位的保護不善的問題亟待解決。
沈陽故宮周圍現菜地占地近千平方米
6月25日,有媒體曝出,發現距離沈陽故宮圍墻僅2米遠,有一片占地近千平方米的菜地,種著番茄、蘿卜、南瓜、黃瓜等。附近居民稱,菜地是近兩三年才出現的,并反映菜地太影響環境,有時施用農家肥,發出難聞的臭味。菜地所屬帥府社區彭書記則介紹,菜地所占的土地是屬于政府的,近年社區和綠化部門一直在清理,但仍有居民在此種菜。
帥府社區每年都聯合綠化部門清理,五月末還清理過一次,但還是有居民在此種菜。皇城勤務區中隊聯合街道辦事處與社區,一直在對小區種菜的居民做思想工作。7月1日,執法人員清理了一部分菜地,將進一步清理菜地,并與綠化部門溝通,加強對此地的管理,防止再次發生居民私自開荒種菜的情況。
西安明秦王陵園神道成菜地
而位于西安長安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秦王陵園,近年來因缺乏監管和保護,陵園重點保護區內的部分秦王墓前神道周圍被當地村民開墾成菜地,種上大蔥、黃瓜和辣椒等農作物,昔日皇家陵園變成了菜園。
明秦王陵園為明13代秦藩王家族墓地,埋葬著明240年間鎮守西安府的13位秦王,其墓葬前神道兩旁至今保存有精美的華表、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石馬、石人、石獅等大型石雕18件。
長安區文物局文物稽查大隊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他們正在給相關部門匯報“菜園子”的事情。由于宣王墓神道土地屬于集體土地,文物部門沒有執法權限,他們只能對文物本身及其周邊限定范圍內的雜物進行清除。提起保護難度,該負責人說,“這個十分復雜。”
劉永福墓被盜墓碑區域基本坍塌
6月18日上午,養護工人發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族英雄劉永福墓地出現一個直徑約60厘米的盜洞,墓碑區域基本坍塌,立即報告了欽州市文物部門。欽州市文物部門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向廣西自治區文物局報告,并派員現場處置。國家文物局在19日接報后高度重視,在其官網發布通知,要求廣西自治區文物局派員赴現場調查處理,盡快破案,評估損失,并采取針對性保護措施。
劉永福系著名的黑旗軍領袖,1883年率黑旗軍參加援越抗法,屢次大敗法軍。甲午戰爭期間,曾赴臺灣抗日。墓地位于欽州市欽南區沙埠鎮沙寮村委老虎頭村一座山嶺上,平時僅有一名綠化養護工人不定期看護。
李小龍祖居雜草叢生鄰居買硫磺幫助驅蛇
位于廣州恩寧路永慶一巷13號李小龍祖居2007年之前曾有人住過,之后由于無人照看,祖居屋頂出現損壞,一些大樹無人修剪也長得很大,雜草叢生,成為長蛇的“安樂窩”。為了防止蛇出沒,鄰居買了5斤硫磺,在陽臺、窗口等與李小龍祖居交界的地方撒上了硫磺。
李小龍祖居被納入文保單位,卻一直未見維護。荔灣區文廣新局表示,老屋屬私人物業,業主移居海外多年,房屋無人居住,門窗鎖閉,存在一定的隱患。如果要修繕維護,需根據《文物保護法》第二章“不可移動文物”的有關規定,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由業權人向荔灣區文物行政部門提出申請,批復后進行修繕。該局將爭取與業權人取得聯系,做好修繕保護和利用工作。
八和會館蟻蛀滲水搖搖欲墜
廣州八和會館是粵劇藝人的行會,建于1889年,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戰機炸毀后,于1946年重建。今年進入雨季后,八和會館不但墻壁滲水,二樓辦公室屋頂的9根橫梁已經被白蟻蛀蝕,看似結實的梁木如今大部分已經中空。
八和會館四年前開始遭到白蟻侵蝕,當時屋頂橫梁破損,東墻滲水。盡管后來大修了一次,但磚木結構的老房子依舊病根難除。去年,再次出現屋頂被蛀、墻壁滲水的情況。八和會館請白蟻防治公司前來消殺,但被白蟻蛀空的地方非常多,如果不及時修繕,老屋隨時有坍塌的危險。
八和會館屬于私房,修繕應由業主負責,但他們無法承擔高昂的修繕費用。八和會館常年對外開放,團體來租場演出,每次只收取幾十塊錢的水電費,負責管理八和會館的主席團沒什么錢。作為荔灣區文物保護單位,按照相關文物保護條例,八和會館可獲得修繕補助。目前荔灣區文廣新局已經介入,6月23日,該局工作人員到現場勘查,其表示,希望八和會館盡快聘請施工隊對破損部分制定施工方案以及預算上報荔灣區文廣新局,該局會積極協助修繕。
專家:重視文保執法列入官員考核并建問責機制
南京明故宮銅牌大面積消失折射出文保單位保護待加強的問題。文保單位除了要面臨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拆遷、違建、盜墓等人為破壞,還必須應對時間流逝帶來的年久失修,挑戰頗多,保護不易。文保單位的保護需要自身及相關管理部門、志愿者及群眾的齊心協力,需要全民文保意識的加強,也需要相關法律的完善和執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曾表示,近年來,盡管國家加強了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但許多城市歷史遺存和傳統村落依然遭到破壞或未得到有力保護,大量珍貴非遺面臨消亡。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部分地方官員不了解相關的法律。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執行實效列入地方政府主要領導的年度考核,并建立對政府部門違反這兩部法的問責機制。
“很多政府管理者,特別是主管全面工作的主要領導,腦袋里根本沒有這兩部法。不知道哪些是遺產,哪些不可移動、不可改變、不可買賣,破壞了要負什么法律責任。”馮驥才說,“甚至把這兩部法撇在一旁,全憑自己的意志和權力行事,這顯然與我國‘依法治國’的方略背道而馳。”
馮驥才稱,政府管理者懂法知法、依法理政對文化遺產保護至關重要。他建議地方各級政府官員,尤其是主要領導,要學習和執行“文物法”和“非遺法”,國家也應將這兩部法的執行實效列入政府官員的年度考核,同時建立對政府違法的問責機制。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