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廣東高院通報,毒品案件占刑事案件的比例從2007年的8.68%上升至2014年的18.5%
廣東高院21日通報:2014年,廣東全省法院新收一審毒品犯罪案件19462件23492人,同比分別增長28.52%和29.07%;審結18842件22553人,同比分別增長26.26%和26.14%。今年1至5月,全省法院新收一審毒品犯罪案件11004件13050人,同比分別增長42.45%和37.66%;審結9034件10372人,同比分別增長40.15%和37.43%。廣東毒品犯罪仍然嚴重,農民和未成年人成為毒品犯罪的新主體,粵海新通道成為毒販“新寵”。
近年來,廣東法院依法嚴懲走私、制造、大宗販賣毒品等源頭性犯罪,嚴厲打擊毒梟、職業毒犯、累犯、毒品再犯等主觀惡性深、人身危險性大的毒品犯罪分子。2014年1月至今年5月,毒品犯罪案件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的重刑率為18.21%,高出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8.90個百分點,這其中有857人被判無期徒刑以上直至死刑。
農民和未成年人涉毒呈上升趨勢
廣東法院的毒品犯罪案件數量從2007年以來一直位居全國前列,毒品案件一審收案數連續8年上升,年均增長率為18.25%。2014年全省法院新收一審毒品犯罪案件19462件,毒品案件占刑事案件的比例也從2007年的8.68%上升至2014年的18.5%,差不多5個案件中就有一個是毒品案件。
近幾年的毒品犯罪案件中,農民和未成年人身份的呈上升趨勢。如廣州兩級法院近三年受理的毒品犯罪案件農民身份的占罪犯總數的39.46%,而未成年人毒品罪犯人數也從2007年的176人上漲至2014年的563人,上升了2.2倍。未成年人在毒品犯罪中往往扮演毒品傳遞者的角色,主要負責送貨、收錢,或者向上線購買少量毒品后轉手賣出,賺取差價。
此外,從2013年開始,利用粵海輪渡通道進行販毒案件大幅增長,犯罪分子利用過海小汽車藏毒運毒、長途大巴“人貨分離”式藏毒運毒。粵海“區域協作”、“路地協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去年1月至今年5月新型毒品案占24.07%
近年來,除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等傳統毒品外,含有多種成分的新類型、混合型毒品如麻古、氯胺酮、美沙酮、硝甲西泮、艾司唑侖、咪達唑侖也不斷出現。
新類型毒品獲取渠道多、價格相對較低,吸食此類毒品的人員增幅較大,且此類毒品致幻性強,吸食者在吸食后易產生幻覺或者高度興奮、抑郁等精神病癥狀,從而行為失控引發搶劫、搶奪、故意傷害、尋釁滋事等次生犯罪。
據統計,2007年至2013年我省法院共審結除海洛因、甲基苯丙胺、鴉片以外的其他類型毒品犯罪案件9799件,占全部毒品犯罪案件總數的14.68%。而2014年1月至今年5月,廣東法院就審結新類型毒品案件5573件,占比24.07%,比之前高出了近10個百分點。
8年共判處近400個外籍毒犯
在粵從事涉毒犯罪活動的人員涉及全國31個省份、42個國家和地區,通過珠三角地區集散的毒品輸出范圍則涵蓋全國所有省市區和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8年,全省法院共判處外國籍毒品犯罪分子近400人,大部分來自東南亞和非洲國家,境外一些販毒集團招募毒品運送者以體內藏毒、在箱包內夾藏等方式走私一些純度較高毒品入境。
廣東高院建議:建立物流寄遞實名登記制度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互聯網在毒品犯罪的各個環節正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從制毒(學習制毒方法、購買制毒設備、采購制毒原料)、販毒,甚至吸毒(聚眾視頻在線吸毒),互聯網的滲透日益深入。一些涉毒分子往往使用即時通訊工具,通過語音、圖片、視頻形式進行交流,私密性越來越高,發現、監控、取證的難度越來越大,加之跨區域犯罪落地難等因素,打擊難度也進一步增加。
廣東高院表示,近年來,以快遞作為網絡販毒渠道的案件屢見不鮮,毒販往往將毒品藏匿于物品之中,進行快遞配送。廣東高院倡議,盡快建立物流寄遞收寄驗視實名登記制度。
作者: 文/廣州日報記者方晴通訊員馬遠斌、胡靜、黃玉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