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東風-31A洲際彈道導彈
美國valuewalk網站12月22日報道,最近來自50位國家安全專家調查研究了各種戰爭潛在風險,稱北約針對俄羅斯發動戰爭的可能性為 22%,而中國軍隊和美國軍隊武裝沖突爆發可能性為17%。以此同時,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日本和中國爆發戰爭的風險為19%,美俄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只有4%,而中美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則為2%。分析還稱,并稱在未來20年里,有6.8%的可能將會出現一場大規模核戰爭。研究稱:這場戰爭導致的死亡人數將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8000萬人。
報道稱,俄羅斯表示將繼續使用其核武器威脅美國和北約,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發表聲明稱俄羅斯將繼續研發其核武器。普京還警告美國和北約不要在北非和中東地區進行“不必要的干涉”。普京此番評論發表在俄羅斯一部名為《世界秩序》的紀錄片中,于上周日晚在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撥出。
普京承諾俄羅斯將繼續發展其核武庫,包括核彈頭、轟炸機、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據俄通社-塔斯社報道,普京表示:“俄羅斯作為一個主要的有核國家將提升這種武器作為遏制政策的一方面,三合一戰略核力量是我們核安全政策的基礎;我們過去不會,將來也不會濫用這種核俱樂部,但是我們的軍事原則中有著它的地位和作用。”
俄羅斯總統還就插手北非和中東事務警告美國和北約。普京表示:“你們并不能只強化你們自己版本的民主,使用這種機械的自動的方式把你們自己版本的善惡強加給其他文化帶有不同宗教和傳統的人民;很明顯,他們認為他們是萬無一失的,然而當需要他們站出來承擔責任的時候他們卻消失不見了。”
俄羅斯和美國及北約的核戰爭一觸即發
據路透社報道,在普京的講話之際有報道稱:一段時間之后核戰爭一觸即發。在過去的六個月里,21世紀研究計劃中有50位國家安全專家調查研究了各種戰爭潛在風險。
該研究得出結論:這個世界有著很多種潛在想定正逐漸升級為極具破壞性的常規戰爭或者核戰爭。在未來20年里,有6.8%的可能將會出現一場大規模核戰爭。研究稱:這場戰爭導致的死亡人數將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8000萬人。
在過去十年里,有60%的研究受訪者感受到了核戰爭爆發的可能在逐漸增長,而且多達52%的受訪者表示在未來十年里還將進一步升級。
隨著美國派遣軍艦在中國宣示主權的南海進行巡邏,另一方面北約成員國土耳其擊落了一架俄國戰機,事態的發展越來越糟糕,我們面臨的戰爭可能達到一個難以想象的程度。

東風-31A洲際彈道導彈
誰將可能使用核武器?
該研究也對誰將更有可能攻擊誰得出了結論。根據該項研究,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最有可能爆發軍事沖突,在未來20年里這兩個國家軍隊爆發軍事沖突的可能性預估為40%。
而兩國之間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預估只有9%,這比美俄之間進行核交易的可能性還要低。沒有人會從印巴爆發核戰爭中獲益,但是如果緊張局勢急劇升溫,還是有可能爆發的。
盡管今年年初伊朗和西方國家簽署核協議,但是研究仍然預估有27%的可能伊朗會開展軍事行動打擊美國、以色列或者海灣國家這些敵方國家,甚至畢其功于一役。有6%的可能這場戰爭會升級為核戰爭。
但是最有意思的結果是有關中國和俄羅斯的。該研究得出結論表示:早有預期中國將成為西方潛在的有核敵人,而俄羅斯最近的核行動給分析師們以巨大的驚訝。
北約針對俄羅斯發動戰爭的可能性為22%,而中國軍隊和美國軍隊武裝沖突爆發可能性為17%。以此同時,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日本和中國爆發戰爭的風險為19%。
美俄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只有4%,而中美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則為2%。

東風-31A洲際彈道導彈
美俄相比中美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更高這并不驚奇,因為華盛頓和北京是主要的經濟大國,二者均從世界繁榮和穩定中獲取了巨大利益。
與此同時,俄羅斯所擁有的全部就是其軍事能力,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其核能力,普京每次總是拿著核能力炫耀以展示其勉強的超級大國地位。
就在最近,世界正陷入一場俄羅斯和北約之間爆發核戰爭的嚴重危機。11月土耳其擊落了一架入侵北約成員國領空的俄羅斯戰機。有分析人士表示該事件激怒了克里姆林宮,俄羅斯有可能會針對聯盟發動戰爭。
據美國ValueWalk網站報道,俄羅斯最高國防分析師Pavel Felgengauer表示:“如果普京針對北約發動了戰爭,俄羅斯要想贏得戰爭只能靠核力量。”他還表示:“很有可能爆發戰爭,換句話說,在俄羅斯戰機入侵土耳其領空保護我們的(俄羅斯的)轟炸機之后有可能緊隨著更多的戰斗,很有可能俄羅斯和土耳其海軍在海上爆發沖突。”(知遠/北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