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對地廣人稀的俄羅斯來說,大量土地閑置一直是其經濟發展之殤,遠東地區尤甚。近年來,隨著俄開發遠東的步伐加快,有關中國人租賃土地耕種的消息不時被曝光。這本是互利雙贏的合作,但“中國人”“土地”這樣的字眼被個別俄政客刻意提起,一些媒體跟著起舞,一波“中國威脅論”隨之出現。中國人在遠東租地種地的情況究竟如何?俄地方政府真的擔憂土地被“蠶食”嗎?《環球時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從種西瓜、大頭菜到種莊稼
“春天撒下一片種,回家去睡覺,麥秋時節回來瞅一瞅,長得好就用收割機收了,長得不好就一把火燒了”。這是對俄羅斯人種麥子情形的一種描述,十幾年前剛打算到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種地的李德民被這種說法驚呆了。2004年的一天,他又一次深深地被震撼了,腳下綿延無際的一片土地,全是黑土,上面竟然什么也沒有,一直荒著。讓李德民感到興奮和心跳的是,從那時開始,他從當地政府手中拿到了這塊土地 49年的開發經營權。
這塊土地面積1500公頃,上世紀90年代,曾有朝鮮族人在這片土地上種過水稻,如今還殘留著當時的破舊廠房、木頭房屋和石頭溝渠。李德民不明白,土地如此肥沃,氣候如此好,旁有河水圍繞,俄羅斯人為什么不種?
日前,在北京一個律師事務所,《環球時報》記者見到了李德民,他的身份是黑龍江省東寧華信集團董事長,也是黑龍江省對俄農業產業協會會長。
李德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俄羅斯遠東地區大概有1000多萬公頃耕地,而其中 600萬公頃土地分布在與黑龍江接壤的俄遠東各州區境內。“蘇聯解體之后,土地進行私有化,原屬集體農莊的土地分到各家各戶。俄羅斯人以肉食為主,他們對糧食的需求很少,整個遠東地區也不是俄羅斯的重要產糧區,因此當地人沒有種地的熱情。另外,政府對農業也不支持,農機、種子、化肥、農藥等缺少資金投入,當地人也沒有能力去種地,土地就荒在那里。”
李德民回憶說,中國打開國門最早走出去的是農業,中俄經貿合作也是從農業開始的。上世紀90年代,中國最早一批農民赴俄種地,種的不是莊稼。“1992年、1993年時,我們在做勞務輸出,當時去俄羅斯的人在當地種西瓜、大頭菜、土豆還有花卉等,當時中俄之間還沒有出現土地租賃這樣的形式。”
中國人在俄羅斯遠東種地的情形就這樣持續了十年,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政府號召中國農業走出去,中俄農業合作開始了新一輪發展契機。
“中國人怎么能把田埂地壟弄得那么直?”
“我決心把這塊地種好,好好規劃,做個榜樣出來。”李德民說,他組建了最早一批員工團隊,平整并深耕土地,修建新廠房,置辦農機具,“我請了專業的團隊,里面包含農業專家和顧問,分別負責土壤、種植、養殖等,嚴格執行毛主席1958年提出的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工、管。”
1500公頃土地在李德民手上徹底變了模樣,當地俄羅斯人看著嘖嘖稱奇:中國人怎么能把田埂地壟弄得那么直?這個“巨型農莊”引起媒體關注,當時媒體報道稱:華信集團計劃在3年時間內投入1500萬美元,屆時每年可實現利潤超過600 萬美元。目前,華信公司已投入200萬美元購買國內外先進的聯合收割機等農用設備,項目建設初期主要以養豬和種植蔬菜、玉米、大麥、大豆等為主,下一個目標是建立加工企業,進而形成產業一條龍。生產出的糧食一部分可以拿到市場上銷售,一部分作為飼料加工的原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糧食銷售是令中企頭痛的一個難題。一方面,俄羅斯對糧食的需求量不大,另一方面種植收成要按中俄貿易來走,有配額限制,難以大量運往國內。中企在俄租地通常有產業園區,將所產糧食進行處理,比如大豆加工等,如此循環起來。
李德民的農莊目前發展到1.5萬公頃,分為3個農莊,形成種植、倉儲加工、養殖、深加工產業一條龍,2015年4月成為中國首個國家級境外農業產業園區。這是中俄農業合作的一個縮影。
李德民說,這是中俄農業合作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之前從沒有這么大規模的農業合作項目。農莊被曝光后,引起濱海邊疆區政府各部門的關注和懷疑。“所有部門全來了,包括政府、檢察院、安全部門、農業部門,他們跑到農莊來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沒有從事違法行業,是否破壞俄羅斯的資源,是否遵守俄羅斯的法律。等他們現場檢查完畢,給了我們非常高的評價,并感謝我們把那里的土地經營得如此之好,而且嚴格遵守法律。”
俄羅斯農牧業產業聯盟主席劉遠君告訴《環球時報》,無論是對中國人還是韓國人、日本人,俄羅斯的態度總體是一致的,政府歡迎外國人來投資,活躍市場,但他們又存在兩面性:既歡迎,又提防。
李德民的公司解決了當地就業。“學校開學時,我們給學生們買錄音機、電視機,老師和學生都很高興。我們還堅持為當地貧困戶送水,十幾年一直沒斷。”“有一個當地人在我們這里工作了十幾年,原來家里什么也沒有,現在什么都有了。房子裝修了,家電買全了,車開上了。”
2009年,李德民的農莊所在鎮政府舉行紀念活動。“鎮長在主席臺上講話時,張口就說:感謝阿爾馬達公司(華信集團在俄子公司),感謝中國的工人,因為引進了中國工人,引進了中國的種植技術,使我們這個地區的農業有了快速發展。”李德民沒料到鎮長會講這一番話。2013年,濱海邊疆區政府報告中寫道:阿爾馬達公司引領了濱海邊疆區的農業發展。
“不能一窩蜂全上,不要內戰”
歷史上俄遠東地區耕地開發以中國人為主,但隨著俄遠東土地對外開放,韓國、日本、美國、越南和新西蘭等國的企業陸續入駐。“情況不是很樂觀,中國面臨很多競爭”,李德民說,“俄遠東開放是對全球開放,從政策層面的意圖看,他們是在各國競爭中尋找平衡點。”
對中國企業形成競爭壓力最大的是日韓企業,日企在精細農業中占據絕對優勢,而韓企抱團出海,財團支持的優勢讓中國企業自嘆弗如。李德民說,“我最擔心的是韓國企業,他們企業數量雖不多,但是非常團結,而且政府給了大量的資金支持。”
“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在于一擁而上。”劉遠君說,中國人在俄種地采用低成本擴張,只考慮個人利益,最主要的反映在哄抬土地價格上。劉遠君很費力地在俄羅斯注冊成立農牧業產業聯盟,并擔任主席,目的就是想把遠東地區的中國種植戶集中起來,形成合力,避免內戰。“同時要求這些聯盟成員科學種植,大豆必須輪種,三四年不換茬,俄羅斯政府就要把我們的土地收回去。”
“中俄兩國貿易剛開始時,很多中國人給俄羅斯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比如隨地吐痰,大聲講話,甚至不遵守法律。連俄國人喜歡的鴿子和狗都當作飯菜給吃了。”劉遠君說,2000年后,隨著國內正規企業進入俄羅斯,俄羅斯對中國人的印象逐漸好轉,這樣的形象千萬不要再去破壞。
在俄濱海邊疆區,東寧華信集團業務規模最大,對于其十幾年的辛苦經營,日本企業選擇避讓,韓國企業的勢力范圍在收縮。李德民說,這輪競爭,中企一定要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不能一窩蜂全上,不要內部混戰,千萬不要只為占據產業低端而打得頭破血流。“外國人沒中國人有闖勁,中國人的效率他國比不上。”
資金問題,他們有話說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在俄羅斯搞土地開發的中國公司中,黑龍江占據絕對主力。黑龍江農委的信息顯示,東寧縣境外農業開發區域已經拓展到俄羅斯6個州25個區。該省對俄農業產業協會透露說,到2016年該省企業在俄羅斯農業種植面積將達到1000萬畝。
黑龍江同江龍健經濟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永彬2003年去俄羅斯種地。“當時一批猶太人在那里種地,俄羅斯集體農莊解體之后,他們就離開了”,“當時很少的俄羅斯人在種地,他們的種植水平根本沒法跟中國比。”張永彬所在公司在俄歷經一個高峰后,逐漸收縮,最多時十幾萬畝,現在五六萬畝。“我比較后悔的是,當時沒把這個事看長遠,其實當時也不敢看長遠”,他說,“這幾年中俄戰略關系發展這么迅速,尤其2014年,迎來這么好的政策環境。”
張永彬認為,他之所以不敢大量投入,是因為中俄農業政策以及匯率方面的不確定性,另外就是沒有資金支持。“我們的資產都在國外,銀行貸款時資產抵押我們達不到要求,要搞農業基礎設施的話需要幾千萬甚至上億元投入,沒有政府政策支持,我們根本做不到。”
黑龍江特大型國企龍興集團投資的中俄橋超前發展綜合園區,是中國在俄進行農業開發的龍頭項目,目前也存在大量資金缺口,最近該集團旗下融資平臺中鐵龍興與北京信廣集團達成合作,以尋求多種方式融資。李德民也說,他的資金缺口達幾億美元,“我們走出去了,金融沒有走出去,這是不行的。”(記者 倪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