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一波波黃金浪,一聲聲機器響,一袋袋稻米香。沐浴著秋日的暖陽,9月14日,筆者走進天柱縣藍田萬畝大壩,一股清新的水稻和泥土的芳香撲面而來,放眼望去,一臺臺收割機穿行隴畝阡陌,“突突突”地在田里忙個不停,農民們抬著一袋袋沉甸甸的稻谷,掩不住內心的喜悅。
天柱縣有飛機場、藍田兩個萬畝連片種植大壩,還有高釀、渡馬、汶溪等5個5000畝以上大壩,9個千畝大壩,年均糧食播種面積33萬多畝,其中,水稻種植17萬余畝,總產糧13萬多噸,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我家的兩丘田花了不到10分鐘就收割完了,你看,稻谷打得十分干凈,扛回家曬干就可以儲藏,今天我打了23袋,這么方便才用了270元!本應該付276元,還有半袋他也不計了。”天柱縣藍田鎮坪寨村留守婦女楊孟香高興地說。筆者看只有她一個人在招呼收割機師傅和搬運稻谷,便問“大姐,你當家的咋個不來?”她回答:“我老公在福建打工,兩個娃崽一個讀書,一個打工,家里只剩我一個。現在有收割機上門服務,用不著請人打谷子,真是太好了!”
“昨天我們幾臺收割機剛開到壩子上,就被村民們請到了自己的田里,這幾天收割機都被農民預定了,我們忙不過來呀!”一位來自河南的收割機老板程先生說。筆者在一旁發現,程師傅負責收割稻谷,其妻子負責清點袋數和收取勞務費,每袋12元。夫妻倆樂得開了花:“天柱農民純樸實在,我們愿意到這收割,今年我們河南老鄉,加上江蘇淮安、浙江永嘉的,共來了30多臺收割機,分別在天柱各個大壩上收割。”
今年由于雨水充足,天柱稻谷喜獲好收成,農民、收割機老板喜上眉梢。(吳厚征)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