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繼“注溪社節”之后,去年“注溪山歌”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只有兩個村的小小注溪鄉,竟有兩項民俗事項獲全省非遺,實為少見。3月23日,天柱縣注溪侗鄉“趕社”,湘黔邊界的歌手以最古老的方式“抓鬮”賽歌作樂,歡慶注溪獲得兩項省級非遺項目,更是高潮迭起,讓人們笑翻了肚皮。
“今年比賽,看出歌手真本事了,歌友說好,當評委也蠻過癮。”82歲土生土長的評委、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秦廷錫滿心歡喜地說。過去群眾上臺自由唱,
這次先由評委命題,歌手抓鬮,即興創作,評委現場打分及頒獎。
秦廷錫告訴筆者,注溪山歌,也稱注溪溜溜歌,唱腔是溜溜腔,講究一定的韻律,形式靈活,朗朗上口,獨具侗族北部山歌地域特色。
這次歌賽,由注溪村群眾自發主辦,主題內容有歌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偉大的祖國、歌唱民族團結、歌頌計生育、敬老愛友、公民道德,當天有64名歌手參賽,經過一天的激烈角逐,評出一、二、三等獎,吸引了貴州、湖南毗鄰縣市侗鄉苗寨上萬名歌友觀看。
注溪社節,相傳至今已有一百多歷史,每年春社要做三件事:煮社飯,迎賓朋;掛社墳,敬祖先;唱侗歌,斗鳥樂。
該縣非遺中心主任蔣家林介紹,2005年,“注溪社節”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注溪山歌”又成功申報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史料記載,清同治年間,注溪毗鄰一帶土匪猖獗,民不聊生。春社,蒲溪歐陽濤、注溪秦大宋,以及湖南省晃州楊秀力,私約20多個寨主,集中注溪“交棍坳”召開治亂自衛會議,商議制定安居良策。由此,把“交棍坳”定為“注溪社節”的場,每年立春后逢五“戊”為社節,男女老少都集中于此歡度“社節”。
秦廷錫說,注溪趕社,以前十里八鄉的群眾集中在“交棍坳”,2006年隨風雨橋建成遷到注溪街。今年在注溪文化廣場舉行。節日除傳統習俗外,近些年來,通過當地政府挖掘和傳承,舉行隆重的社節祈福儀式,進而演化發展成社飯一條街、長桌宴、唱社歌等,還開展民間歌舞、絕活表演、腰鼓、籃球賽、斗鳥等群眾性活動,豐富節日文化生活,反映新農村的精神面貌。
筆者現場看到,今年社節,文化廣場上33支民間文藝隊伍狂歌勁舞,神釆奕奕,臺上臺下笑語聲聲。走進社飯一條街,擠滿了吃社飯的游客,數十家賣社飯的老板,臉上笑開了花。
村主任滿心喜悅地告訴筆者,明年,我們將舉辦十年大慶,因為注溪民族村寨申報,注溪社節入選省級非遺,風雨橋竣工都得10年了,還有新修的鼓樓和文化廣場即將完工,注溪村獲“貴州省魅力侗寨”稱號。“到時候我們發請貼,你一定來哦!”他樂呵呵地邀請說。(吳厚征 楊仁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