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楊仁海
2月10日,靜靜的辦公室依舊繁忙,縣委書記彭世平伏案閱示文件,突然,收到五張成績單,隨手打開一看:
“施秉縣民族中學初一潘桂芝,語文117分、數學150分、英語141.5分……全班第三名。”
“清江民族小學四年級潘成鳳,思想品德99分、語文86.5分、數學77.5分……班主任評語:被評為“三好生”、“優秀班干”。
……
彭世平詳細看完后,一下子才想起,這是他在該縣馬號鄉六合村幫扶的五位單親家庭的貧困生。當他看到這些孩子很爭氣時,自己感到十分欣慰。
六合村是國家一類貧困村,也是一個典型的苗族聚居的村寨。村支書潘文通告訴筆者,該村位于清水江邊,離城有74公里,共548戶2386人,近些年村民經濟來源主要靠外出務工。
他說,以前,該村森林茂密,水路運輸十分便利。由于群眾都依賴賣木材過日子,山上的林木曾一度遭到濫劃,導致原本山高坡陡,土地貧瘠的村子,再度返貧致窮。
該村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不到半畝,早已是“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為解決這個問題,彭世平多次深入該村聯系幫扶點進行調研,并要求縣委辦組織干部職工,先后三次深入該村掛幫單位實地走訪,派駐三名干部蹲點調查,對該村實施精準扶貧。
他指導說,按照“321”結對幫扶機制,由37名干部與51戶144名貧困群眾,除通過政策“兜底”、“一戶一技能”、產業扶持三種方式,分類結對幫扶外,首先實施教育扶貧。
“扶貧先扶智。”彭世平坦誠地說:“要幫多幫幾個貧困生。學習改變命運 ,學習改變弱者。”
于是,他針對該村潘桂芝、廖貴德、廖江斌等五名單親家庭和優秀貧困生的現狀,并主動跟這些貧困生結對子幫扶。從去年12月起,每人每學年資助生活補助費1600元,一直資助和幫扶上高中,讀大學。
12月6日,彭世平第一次走進潘成鳳的家,房子很簡陋,但板壁上已貼滿了獎章。他伸過頭一看,連連夸獎:“三好生”、“優秀班干”。“今年多大了,家里有哪些人。”他輕輕摸著潘成鳳的頭,關切地問。
“11歲,7個人。”她靦腆地回答,但表情一下子又變得嚴肅起來。
潘成鳳說,兩年前,媽媽的腸子爛了,醫不好去逝了。爸爸頭腦不靈活,只會做些簡單的事情。二叔三叔都不會說,能種地砍柴,做臨工買油鹽。哥哥讀到初二就打工去了,姐姐在鄉里的中學讀初一,與雙胞臺弟弟在村小一起讀四年級。
彭世平聆聽后內心很震憾。他說,11歲的孩子會做些什么,除了學習、玩耍,可能大多部分的事情都還是依賴父母來完成,而潘成鳳卻已經“當家”兩年了。
校長潘文德說,她在老師的眼中是個優秀的孩子。班主任劉正值說:“孩子很可憐,她也很自強,從來沒穿過新衣服,從來沒買過新書包,但她即使穿著破衣,背舊書包,也從沒有表現出一點自卑,成績一直在班里前列。”
“好好讀書,我們一定會支持你。”彭世平邊說邊將書包和羽絨服,親自遞到了小成鳳手中,然后將五個分別裝有1600元的信封交給潘文德,并囑托他每月按時發放。
懂事的潘成鳳恭恭敬敬地彎腰致謝:“謝謝彭書記,我會努力學習的!”
在讀四年級潘江輝的家里,彭世平了解到,他父親病逝6 年了,母親常年在外打工,三兄妹都由年邁體弱的爺爺、奶奶照料,生活十分艱難。可去年8月又遭不幸,他母親因突發糖尿病等,一直住院。這樣全家又陷入了窘境。
臨別時,彭世平輕輕地拍了拍小江輝的肩膀,指著獎章點數,一張、兩張……并激勵他說:“好樣的!聽爺爺奶奶的話,努力讀書改變命運。”再三叮囑隨行的干部對潘江輝及其家人,特別是兩位老人更要多想辦法進行關照。
潘江輝站在門口,仍抱著心儀已久的書包和羽絨服,深情地目送著彭世平走出村里的小巷道。
“教育是最大的扶貧措施。”彭世平要求教育部門制定方案,對困難學生開展結對幫扶,建立幫扶臺賬,跟蹤學生的生活、學習動態,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如此,這股春風迅速吹暖了“漂城”。目前,已組織教職員工對貧困生開展“捐一日工資,獻一份愛心”,并倡導有條件的學生進行“1幫1 ”、“手拉手、心連心”等活動,竭力幫助他們度過難關,讓他們的人生從此充滿陽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