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原標題:全國人大代表廖飛:城鎮化建設要讓“鄉愁”有依托
中新社北京3月8日電 (記者 張一凡 周嫻)“少數民族村寨未來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在城鎮化進程中保護、發展與傳承和諧統一,讓‘鄉愁’有依托。”3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黔東南州州長廖飛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智慧城市,保護和傳承歷史、地域文化。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民族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問題迫在眉睫。
在貴州省,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自然村寨就超過12000個。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的原生地,大多具有悠久的歷史、較完整的原生態文化體系,在生產生活方式、建筑布局、民居樣式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都集中體現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特點。
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傳統生活方式、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面臨新的挑戰。
“在發展旅游和保護生態方面,我們注重完善載體、制定控量體系。”廖飛如是說。
“村里的小水塘、村口的大榕樹、門口的小黃狗,就是鄉愁,是心中最美好的記憶。”廖飛認為在新建城鎮時,如果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政績工程,破壞一些傳統村落,就相當于抹掉了許多人的記憶。
“傳統村落保護必須尊重農民意愿。”廖飛說,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城鎮規劃建設水平,堅決治理污染、擁堵等城市病,讓出行更方便、環境更宜居。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民居如何在保護中滿足村民希望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黔東南自治州政府做了試水。
結合當地優秀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族風情,黔東南自治州政府打造生態旅游創新區,并將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和新型城鎮協調發展提上議事日程,在保護民族傳統村落,改善百姓生活前提下,找準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黔東南自治州先后頒布了《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規,建立了苗族銀飾、刺繡等產品生產標準,推動民族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等,同時做好交通、供水供電、排水、垃圾處理等工作,既保護傳統村落建筑和文化,又改善老百姓居住環境。
記者了解到,黔東南自治州在城鎮規劃區,從小處著眼,小到每盞燈的設計都體現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城鎮還保留了大量的稻田、湖泊、綠地和山體。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