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隨著“五一”小長假的臨近,旅游又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在自駕游成為時下最普遍的一種旅游現象的背景下,黔東南州的旅游客運會不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和沖擊? 從事旅游客運的企業運營現狀如何?4月20日,帶著這些疑問,貴州都市報記者對相關部門和企業進行了走訪。
運營艱難
記者從黔東南州旅游發展委員會質量規范管理科獲悉,目前該州從事旅游客運的公司共有4家,分別是凱運司旅游客運公司、黔嶺汽車運輸有限公司黔嶺一分公司、黔峰旅游客運公司和東方斗牛旅游公司,分布在全州各縣市的營運車輛有200余輛。
隨著該州境內西江千戶苗寨、鎮遠古城、肇興侗寨等20個重點旅游景區建設的大力推進和宣傳推介力度的不斷加強,前往該州旅游的旅客數量也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近兩年,國內外游客接待量已突破3000余萬人次,去年達到3700余萬人次。按理說,旅游業的發展是一路向好,可是,從事旅游客運的企業,卻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無奈。
據凱運司旅游客運公司負責人鮑金振介紹,他們公司于2004年成立,目前從事旅游客運的車有29輛,其中用于高客和旅游分公司的有16臺車,主要分為鎮遠和凱里兩條線。為方便旅客出行,有13輛車跑鎮遠,另有3輛車分布在錦屏和黎平。
“其實,在旅游用車方面,多數車輛都長期處于閑置狀態,公司也一直在虧損。”凱運司旅游客運公司負責人鮑金振說,目前他們公司旅游客車停放的時間比較多,投入運營的時間少,10年下來除了班線包車外,也就200多趟,運營的狀況十分艱難,前景令人擔憂。
在黔嶺汽車運輸有限公司,記者了解到,該公司直屬的黔嶺一分公司以前有10多輛車從事旅游客運,因有幾輛運營不下去了,就自動退出了,目前只剩下6輛車在困境中堅持。
“光是力量投入和工人工資,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黔嶺一分公司負責人向志文說,因為現在各級各部門都十分重視安全問題,旅游客車的GPS適時監控平臺不僅需要3個人24小時輪流值守,而且還要對每一輛車的信息進行適時登記,這給原本經營并不景氣的企業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壓力,同時也給企業的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大堆難題。
記者隨后電話采訪了另外兩家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他們也表示旅游客運這張大網在黔東南還是難以撒開,更別說能網到一些“魚”了。
客源不足
“現在外出旅游的少,單位參觀考察的也少,靠散客很難組織,外地旅游車和自駕車可以直接到景點,這是造成旅游客運不景氣的主要原因。”凱運司旅游客運公司負責人鮑金振說,有多年的旅游客運經營和管理經驗,他的這番話道出了旅游客運面臨的尷尬現象。
鮑金振說,撇開人員工資不說,僅每年每臺車的車險費用都要四五萬,在沒有充足客源的情況下,企業根本無法實現盈利。
據介紹,凱運司旅游客運公司這些年來,花了不少錢用于宣傳推廣,但仍沒有什么效果。
2014年,黔東南成立了一個“締結聯盟”,即把旅行社、有車的車主及單位組織起來,雖然交有會費,但組織作用并沒有得到發揮,客源仍然很少。
黔嶺汽車運輸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忠義認為,目前黔東南的旅游都是以自駕游為主,而且本地人到境內旅游的較多,導致旅游客運現狀不容樂觀。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旅游客運前景更是渺茫。
據了解,目前黔東南還沒有制定具體的旅游客運收費標準,旅游服務無法實現統一,更無法實現資源共享,市場混亂是長期都存在的一種尷尬現象。
一位長期從事旅游客運的楊師傅說,因為沒有統一規范,導致旅游市場上會有一些惡性競爭,車隊與車隊相互殺價現象比較普遍,“很多客源,都是靠壓價爭取到的。”
與旅游客運企業負責人和車隊司機一樣,黔東南州旅游發展委員會質量規范管理科科長齊學武認為,旅行社包車旅游的越來越少,單位包車參觀考察的逐年下降,散客無法集中組織,這是造成旅游客運客源不足、企業經營困難重重的主要原因。
如何突圍?
針對黔東南旅游客運目前出現的尷尬局面,齊學武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他認為要想改變旅游客運難成氣候的現狀,應該搭建相關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贏。
齊學武說,現有的旅游客運公司剛成立時規模都比較小,各方面條件也十分有限,受縣級班際客運的影響,以班車運行的價格來算,就會高出其他省際公司,這樣就造成了競爭力不強,客源無法得到充實的窘況。
而且,部分貴陽或者外省有省際資質的公司帶團隊和散客過來,都是直接進入景區,不存在需要在本地中轉的情況,這讓州內旅游客運公司減少很多客源。
還有,受全省無障礙旅游的影響,外地有資質、有資金、有理念、有經驗的老板想來州內投資旅游車隊,都因申請的相關程序比較繁瑣而放棄。
另外,因為游客的隨機性較大,臨時申報、審批縣市際和省際的包車牌要經過七個程序,需耗時幾個小時甚至一天,不僅公司的業務員忙不過來,就連運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十分頭疼。
鑒于以上出現的問題,齊學武建議:既然旅游車隊已取得資質,可以組建一個網絡共享平臺,將駕駛員信息和車牌信息在平臺上備案,交通部門就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來實現直接監管,簡化程序,讓現有資源實現共享。
也有相關人士建議,旅游客運的政策可以放靈活一些,不要過于限制在一個框框之內。甚至還可以在全州范圍內成立一個旅游集散中心,通過這樣的平臺整合各旅游客運公司,整合散客資源,達到互惠互贏,和諧發展。(吳茗燕 安然 楊光乾)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