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記者 周燕玲) “民族古村寨是黔東南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和寶貴財富,如何保護好它們是一件大事”,2月3日上午,在政協第一討論組會上,吳治國委員娓娓說到。
幾千年來,村落不僅是農業文明最直接的活態存在,更是一部部鮮活的、續寫中華民族文明史的“活史書”。
據了解,我州50戶以上的自然寨有3452個,其中規模在100戶以上,自然風貌完好建筑風格獨特,且利用價值較高的自然村寨多達1288個。目前,我州已有3批共266個村寨列入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收到保護。

吳治國委員表示,雖然政府對民族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仍存在困境。
其主要表現在,一要求改善居住條件而立磚房與保護傳統木房保護的矛盾;二是人走寨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后繼缺人;三是城鎮化和鄉村建設進程加快,物質和費物質文化遺產建設性破壞蔓延;四是政府相關保護工作難以落到實處,民族古村落保護中產業扶持缺乏路子等。
會上,他建議要繼續摸清底數,搞好保護規劃,具體明確到一個縣或苗、侗族地區以及其他民族,各自保護哪些寨子,保護哪些文化元素,提出可操作性的對策和措施,并認真加以落實。
同時要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和人才培養力度,依據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文化傳承基地,選代表性村寨建立相應的民族博物館,做好非遺文化元素的記錄和整理,培養相關的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凱里學院的歷史系和中文系等正規班次開設本土文化課程。
此外要有目的的培養民間文化人才和民間藝術人才,凡100戶民族村寨,都要明確專門的文化傳承人,并給予工資性補助,讓優秀傳統文化與保護后繼有人。改善傳統村寨的公共基礎設施,但要保住它的“根性文化”。
最后,吳治國委員坦言,要在保護傳統村寨時為其積極探索一條致富路,比如發展旅游。
其實,旅游本身也是一個引發文化變異的因素,怎么在保護的前提下,尋找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的最佳結合點,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良性循環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是民族古村落能否薪火相傳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