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近年來,黃平縣不斷突破黨建抓經濟的傳統模式,創新黨建工作新理念,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有機地融入到同脫貧攻堅工作中,依托該縣野洞河鎮2012年成立的前胡協會黨支部,積極探索黨建與協會發展結合、黨建與脫貧攻堅結合、黨建與經濟發展結合的模式,創造性地開展“跨區大黨建”工程,促使“1+1>2”效應擴大化、深入化,開創了跨村、跨鄉鎮、跨地區的大黨建新格局。通過“支部+協會+黨員+農戶+互聯網”運行方式,以種植中藥材專業協會為平臺,通過支部抓協會,協會建基地,黨員帶農戶,互聯網擴市場,有效發揮了農村黨員“土專家”、“小能人”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打破了協會發展的頸瓶,找準了脫貧攻堅的新模式,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農民收入,探索出了一條農村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的新路子,收到了“黨得民心、民得實惠”的良好效果。
一是鎮內跨村聯建,建立產業鏈接型黨組織,開啟共建新模式。在縣委的指導下,野洞河鎮前胡協會黨支部會與鎮內11個行政村黨支部聯建,充分了發揮產業協會支部的帶富能力,打破村域界限,按照打造“中藥材專業村”為目標,以創建“富民型”協會黨支部為載體,為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大力推廣標準化、規模化種植,促進中藥材特色產業實現快速發展,吸引會員入會。僅2014年聯建支部流轉了土地面積1200余畝用于協會擴大種植中藥材,并帶動村民種植各類藥材面積達3000多畝,協會實現經濟利益突破1000萬元,建立了產業鏈接型黨組織。
二是縣內跨鄉鎮聯建,建立地緣聯接型黨組織,讓全縣變成“一家人”。野洞河鎮前胡協會黨支部充分發揮面向農村、服務農業、心貼農民的傳統優勢,瞄準黃平縣各類中藥材出產地的盛名,突破前胡協會在鎮內種植質量不高、效益不明顯的因素,跳出傳統的經營范圍和運行方式,實行大力開放發展農村專業協會,探索實踐了“跨區聯建”的“融入型”黨組織工作模式。通過協會為平臺,把支部建到產業鏈上,依托專業黨支部的引導和支持,為農民提供特色化和個性化服務,找到了經濟與黨建的最佳結合點,實現了同步前進的“雙贏”。目前,前胡協會支部已在黃平縣內與6個鄉鎮的24個村支部聯合建設互贏模式,發展會員1000余戶,會員黨員近60余名,帶動全縣6000余戶農民種植中藥材,實現戶均純收入1.5萬余元,目前該縣已經形成中藥材種植由原來的“各吹各的號”,變為擰成“一股繩”,下成“一盤棋”良好局面,促進了基層基礎資源配置的優化,實現了互惠互利,為全縣群眾最終能真正同步實現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省內跨地區聯建,建立特色主導型黨組織,攜手同步奔小康。為搭建更加科學長效的平臺,完善頂層設計,打破地區工作互不干涉、互不交流的局面,實現資源共享、產業共興、優勢互補的和諧發展新格局。該縣前胡協會支部在縣委的指導幫助下,與在遵義地區正安縣市坪鄉、遵義縣團溪鎮聯合,共創建藥材示范基地1萬余畝,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種植元胡等中藥材5萬余畝,解決協會發展壯大的頸瓶,帶動當地農戶加入協會,享受協會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建立全省一流的特色中藥材產業鏈黨組織,實現年產值1000余萬元,形成以中藥材種植為主的特色型黨組織,攜手廣大群眾同步奔小康。(劉國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