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黃平縣寨碧村主動適應新常態,助推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緊緊抓村集體經濟積累這個關鍵,著力抓好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創建工作,實現了村集體經濟與村民收入“雙提高”目標。
創建創業園區“搭臺”。 一是科學謀劃儲備土地。根據國家土地管理規定,按照“統一規劃”、“統一供地”、“統一管理”的原則,在村內規劃了占地面積200畝的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區,并在前期征地60畝,用于先行創建返鄉農民工創業園核心區。二是因地制宜建創業平臺。立足勞動力豐富等實際,發揮生態地域優勢,探索推行資源開發型和服務創收型集體經濟發展路子,創建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區,為返鄉務工人員搭建創業平臺。三是廣泛宣傳引進企業。借助商品展銷會、推介會以及互聯網等媒介,在貴陽、廣東東莞等地進行宣傳,將園區優惠政策、招商條件等進行廣泛宣傳。目前,園區已成功引進4家微型企業入駐。
提升服務質量“蓄勢”。一是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土地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資金,重點完善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目前,該村已整合資金867萬元,完善了電力設備、園區大道、河濱護欄等基礎設施。二是用好用活幫扶政策。用好用活“3 個 15 萬元”貸款幫扶政策,由村兩委牽頭,主動到銀行幫助協調貸款,重點解決好園區企業的資金運轉困難。三是發揮培訓基地作用。依托“雨露計劃”、“繡娘計劃”等培訓行動,利用好村培訓基地,邀請縣內外職業技術院校專家到寨碧授課,幫助企業改進工藝,解決企業工藝落后、工人技能生疏等問題。四是做好證件幫辦工作。進行捆綁式或集團式辦證模式,由村兩委牽頭主動到工商、質監、安監等部門溝通協調,幫助企業解決營業執照、生產許可等證照辦理難題,幫助企業盡快持證投入生產經營。
實現良性循環“利民”。一是積極探索共建共享共富機制。企業在投產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每年向村委會繳納服務費3000元、土地占用費每畝1500元,實現“互促雙贏”。二是創新集體經濟使用方式。按照 “5 : 4 : 1”(50%用于集體經濟滾動發展,40%用于改善民生,10%用于獎勵村干部)的比例分配使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三是活用項目資金。積極申報省級財政支持村級集體業態發展村試點項目,并將到位項目資金作為村級集體資金全額入股園區企業,提供給企業有償使用。目前,該村已獲批項目資金100萬元,并全部投入到園區使用。同時,在確保入股股金保值增值的前提下,企業每年按10%比例計提收益返還村集體。四是抓好園區“利民”工作。在抓好園區建設以及增加村集體經濟的同時,通過爭取上級幫扶資金與自籌資金的方式,不斷加快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招聘村民進入園區企業就業。截至目前,該村已擁有集體經濟積累118.2萬元,預計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965元。(廖卿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