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田刃 李安生 記者周燕玲)早就耳聞“韓書記”的大名,趁著周末,我們一大早就從鎮遠古城出發,沿著蜿蜒的山路,賞著沿途的自然美景,沒多久就來到江古鎮山背村“韓書記”的植物園,一點累的感覺都沒有。

“韓書記”和他的植物園

“韓書記”的植物園在半山上,老遠就飄來桂花香。進入植物園內,八月桂花最顯眼,正值花開茂盛、飄香四溢。還有紅豆杉、紫荊花、牡丹和玫瑰等樹苗,不太規則地排列著,長勢茂盛。“韓書記”一邊帶路,一邊精神奕奕地介紹植物園的情況。他說:“園里有2000多株近3米高的八月桂,還有8萬多株紅豆杉、1000多株紫荊花、1000多株牡丹和玫瑰等樹苗,除了這些,還有八面刀、銀杉、老鼠杉、八月瓜、鴨拔腿、萬年青等其他植物近60種”。
經深入的了解,原來“韓書記”小名韓韓,姓名黃佐泉,現年58歲,個頭不高,精干,沒讀過書。他12歲時就幫別的人家放牛,14歲時已成為家庭勞動力干集體活爭公分,16歲時開始學手藝,做過木匠、石匠、養過豬,他還率先購置農機具幫寨鄰耕田,因敢想敢干做很多帶頭致富的事業,被當地群眾給其叫別名為“韓書記”。
2000年秋天,“韓書記”送女兒到鎮遠一中讀書,看到了校園綠化,覺得這樣的綠化看上去非常舒適,而且這種綠化植物肯定有經濟價值。于是回到家后,就開始琢磨培植綠化植物的事。第二年,他種植了萬年青,并和附件的江古中小學、白果小學、大嶺中學進行聯系,實施校園綠化工作,實現收入3000多元,這讓他嘗到了甜頭,更讓他對培植綠化植物產生濃厚的興趣。

萬年青
于是,“韓書記”又開始研究其它植物的培育。由于桂花樹價值高,根據農村桂花打包育苗的經驗,自己又從事桂花苗扦插研究,通過3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隨插隨活、成活率達95%的成功,現在除了賣桂花幼苗外,對2000多株大苗還不想出售。農村有句俗話“房后要栽杉(紅豆杉)”,又聽說紅豆杉有很高的木用和藥用價值,于是從2004年開始研究紅豆杉的培植技術,直到2009年才掌握了紅豆杉種子育苗和扦插、移栽、防蟲防病等技術,成活率達90%以上。

桂花樹

紅豆杉苗
“現在我主要的精力是搞紅豆杉苗木,不是我自夸,在鎮遠這個地方,除了松樹和香樟兩種樹木沒有扦插技術外,其他的樹木我都能夠扦插育苗”,“韓書記”最自豪地對我們說起了植物扦插育苗的故事,從他描繪的故事中,知道他用土辦法對當地的土壤、氣候進行了研究,完全是實踐經驗的總結。
“韓書記”雖然不識字,但是他記憶力很好,由于業務忙,找的人多,2個電話號碼本記得滿滿的。他告訴我們說:“我不會寫字,只能寫數字,電話號碼一般都是孫女幫忙記名字,如果孫女不在身邊,我就用圖畫記錄”。翻開電話本,上面有一個圓圈的代號,他說這個人姓袁;有一個汽車方向盤的代號,他說這個是開車的;有一顆樹的代號,他說這個人是來買樹苗的等等。
他還說:“紅豆杉光賣樹苗還不行,要搞一些其他的東西”。于是,他用自家釀的米酒來做成紅豆杉泡酒,自己每天晚上都喝一杯,感覺特別精神。他把紅豆杉苗做成家庭綠化盆景出售提高附加值。
在采訪中,我們始終感受到他現在生活的幸福感,感受到他對今后生活的更美好憧憬。他說:“我為了把自己的技術傳承下去,讓我自己的女兒在大學選擇了林學、農學專業,以后把女兒學到的理論知識與我自己掌握的實踐經驗結合起來,為現在的生態建設做點貢獻”。
如今,“韓書記”還抱有一個大心愿,就是利用鎮遠江古的山坡,建立貴州最大的紅豆杉生態園,把紅豆杉價值開發好、利用好。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