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近年來,隨著刺繡的走紅,很多地方都興起了刺繡商店,民族刺繡以其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優勢,倍受人們青睞,特別是傳承下來的老刺繡,集歷史、文化、藝術、情趣為一體,留存著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生活“滋味”,讓廣大刺繡收藏家們廣游千萬民族村寨進行收藏。鎮遠報京的侗族婦女邰通芝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她收藏刺繡的初衷確是為了搶救逐漸丟失的苗族、侗族刺繡文化。
“我目前已花了10余萬元,收藏了很多寶貴的老刺繡。很多人都想出高價買,我都沒有賣。因為有的老刺繡我就收藏了一件,賣了,就再也找不到了。”2014年6月28日,在報京大寨刺繡收藏家邰通芝家里,她高興的告訴筆者,“這幅刺繡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很多人都想買,但我都不打算賣。”
“你花這么多錢收藏,現在不賣,是想賺個高價再賣嗎?”
“不是。在我收藏的刺繡中,圖案重復的就賣掉,以減少些成本投入,圖案唯一的我是不賣的。主要通過報京‘三月三’情人節的時候,賣給前來的游客,去年‘三月三’情人節我就賣出近1萬元的刺繡作品。”
邰通芝一邊展示收藏的老刺繡,一邊介紹著收藏情況,以及老刺繡的繡法,老刺繡與現代手功刺繡、電腦機繡的區別。在她收集的老刺繡中,有破線刺繡、無破線刺繡、挑紗刺繡、雙面刺繡、單面刺繡等,有帽子、鞋襪、衣服、荷包、香囊等日常生活必須品,最長傳承歷史達200多年。
“你們看看這幅刺繡,能不能看出它描述了一個什么故事?”她突然挑出一幅白底黑線的老刺繡說。
筆者看了半天也看不出個所以然。
于是她解說到,“這幅圖案講述的是我們侗族人喬生與良英的愛情故事。圖案中有一對戀人、一個官印、一個騎馬的官人、芭蕉葉、葡萄、花瓶,還有龍、鳳等圖案。這張刺繡用于熱戀中的女孩子在出嫁之際,送給自己心愛的但卻不能嫁給他的男朋友,以示分手。”
按照邰通芝的解說,筆者總算看了個明白。不過,類似的刺繡還有很多,其中有好多作品繡著古老的文字,這些文字連當地群眾也不認識,沒辦法翻譯出來。
看完邰通芝收藏的刺繡作品后,她還帶著筆者冒雨到報京鄉稿榮、貴灑兩個苗族村寨進行了走訪。稿榮村支書唐思宗告訴筆者,在他的記憶里,有些苗族老刺繡已丟失,只是聽說過一些老刺繡的樣子,具體什么樣也不得印記了。
邰通芝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收藏工作,也得到了愛人的理解和支持。她們不僅僅是收藏一幅幅作品,最讓她們心動和始終堅持要做收藏工作的,卻是一幅幅老刺繡作品所表達的民族文化內涵,一個個古老的民族故事。她們在收藏的同時,把所有收藏品進行了編號,并通過收集知情人或老人的講述講解,整理和編譯成文字材料,附上照片,進行了電子存儲,用現代的方式記錄和傳承著民族文化。(李安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