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這讓我看到一種堅持的力量。生活中已經離不開《廈門日報》了。”王鷺佳說。其實,在他30多年來的攝影作品里也有這種堅持。“不追求技巧、真誠、真情和真實,這是人生和攝影中最不可或缺的本質。用自己的視角,去記錄身邊的人和生活。”近七八年來,他更是每天步行三五小時,走街串巷堅持拍。
走街串巷,隨時抓拍市民表情
關注新浪微博“@王鷺佳的攝影”的網友,時常可以看到他拍的別人打哈欠的照片,這一表情照,被他稱為“人類最真實的表情”。這一專題從1986年開始拍,2009年集中拍,至今拍了1000多張,上傳微博的就有790多張。大家會心一笑的背后,是他想盡辦法拍攝的成果。
因為下午出門得早,正值容易犯困的時間段,公交站候車的市民、排隊等候買票的人群、坐在石凳上休息的市民……都會有人打哈欠。“往人多的地方靠,機會就多。再來就是觀察判斷,發現某人有打哈欠的跡象,盯住他,隨時抓拍。無時無刻都開著的相機,很快就能收進想要的鏡頭。”王鷺佳揭秘拍攝技巧。有時別人哈欠沒打完,他已經拍完走人了。
五六十個拍攝專題,反映城市生活
擰著塑料袋,裝著各種菜,街頭上每天都有市民買菜的場景,你可能司空見慣。王鷺佳卻用獨特的元素——手和菜,通過菜籃子,反映市民的生活。“這一專題照片,我取名《生活的滋味》,什么樣的手,買了什么菜,都能透露出這家人的生活信息。”
這是最近王鷺佳拍的專題,是他五六十個專題中的一個。其他專題少則三年,多則20幾年,只要開啟一個專題,就沒有停止的一天。“隨著時間的沉淀,這是一種記錄的過程,就像《時間去哪兒》那樣,很生活很有價值。”王鷺佳告訴記者。(文/本報記者 吳燕如 供圖/王鷺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