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音樂聲音大、占用行人通道跳舞……很多在公園晨練、遛彎兒的市民對公園廣場舞多有這樣的抱怨。
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公園廣場舞團隊大多有“老師”,之所以專門找人多喧鬧的地方跳舞,并且把音響聲音放大,其實是為了“招攬生意”。“老師”在公園里吸引大爺大媽學舞蹈,會收取50元至150元不等的“電池費”。但是,這些所謂“老師”大多并沒有教師資質,而是在退休后由“門外漢”自學成才,自稱為“老師”。
對于此類現象,公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坦言,因為無法可依,雖然時常接到針對公園里跳廣場舞的舉報投訴,但是也很難管理。他們希望有關部門盡快制定相關規定,明確處罰辦法。
跳舞者搶占行人通道
音樂聲太大游人說話靠喊
昨天,北青報記者來到西城區某公園,進門不遠處就能看到近30位跳舞的大爺大媽,他們幾乎把行人通道都占滿了,游客經過時,需要刻意避讓才能通過。
沿行人通道往里走,在一個景點售票處前,又有另外一群人伴著音樂跳交誼舞。“跳跳舞,整個人都倍兒有精神。”一位跳舞大媽高興地說。但是,部分路過此地的游客卻忍不住抱怨:“大清早的,這聲音也太大了。”對此,一位跳舞大媽卻不以為然,稱音響不會擾民,并且表示今天的音響“不太給力”,平時還會有聲音更大、效果更好的音響。
“從早上6點就開始,一直折騰到10點,聽著太鬧心了。”徐大爺指著公園東側外的一排住宅樓,告訴北青報記者,“住在那樓上的人一大早就被吵醒了。”
北青報記者在公園內走了一圈,占用行人通道跳舞、音響擾民的現象十分常見。很多跳舞的人群,專找公園門口、行人通道等人多繁華的地方跳舞、唱歌,還有的音響震天,周圍的人說話基本得靠喊。
有一位常來公園晨練的游客告訴北青報記者,這些跳舞的人快把行人擠到草坪上去了。最開始,公園管理人員也勸阻過,但是“頭兩回還有點效果,后來根本不管用了,跳舞的人不聽啊!”
一位游客不解地說:“這些跳舞的人為什么不能找相對偏僻的地方,安安靜靜地跳舞,而偏要專門在人多的地方跳呢?”
學舞要交“電池費” 最貴150元
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在公園里跳舞的人,最開始都會有一位“老師”一步一步地教他們跳。這樣的“教學”并非免費,“老師”會以電池費的名義收錢,而且一天能教好幾撥兒“學生”。專門選擇人多的地方跳舞,并且把音響聲音開大,就是為了“招攬生意”。
昨天,經過一位跳舞大媽的指點,北青報記者在西城某公園內找到了一位姓張的女“老師”。聽說有人要跟著學舞,這位“老師”急忙放下了手中的話筒,讓“學生”試著自己跳,隨后把北青報記者帶到一旁,詳細介紹情況。
張“老師”稱,自己主要教交誼舞,只需交150元“電池費”即可從零開始學習。“包會,整套舞下來大概要學三個半月。”隨后,她主動遞過來一張名片,上面寫著“交誼舞培訓班”,下面有三位“老師”的名字、電話、教學地點及時間,背面則印有“專業培訓:慢三、慢四、倫巴、探戈、平四、吉他巴”等內容。
張“老師”說,一共有三位老師輪流教學,“一進公園大門您就能看見,非常好找。”每天早晚兩次“授課”,教學內容是一致的,“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時間。“老師們”會把學舞的大爺大媽分成兩隊,一組學舞的時候另一組則自行練習。
北青報記者在東城區、西城區等多家公園調查發現,學跳廣場舞都要交納“電池費”,但沒有統一的標準,有的收50元,有的收100元,最貴的是150元。如果生意不好,這些“老師”就會換一家公園。
“老師”大多由“門外漢”自學成才
北青報記者詢問了多位在某公園里傳授舞蹈、聲樂的“老師”,發現他們大多都是“門外漢”,只是憑興趣自學了一些知識,就開始在公園里“招攬生意”。
昨天晚上,北青報記者在公園內一棵槐樹的四周,看見六名四五歲的孩子學吹葫蘆絲。在孩子們身旁,有一位女士時不時地指導孩子調節吹奏氣息、留意音符長短。一位學葫蘆絲孩子的家長告訴北青報記者,這位女士姓韓,就是老師,她已經在公園里教了近五年葫蘆絲了。
授課結束后,北青報記者和韓女士攀談起來,她說自己并非專業出身,退休以后開始對葫蘆絲產生興趣,學了一段時間,也沒有取得任何教師資質。逛公園時,她看到有人在路邊教二胡,便產生了教葫蘆絲的念頭。“沒想到‘學生’還挺多,這四年多一直教下來,中間從沒間斷過。”
一位家長表示,晚上到公園遛彎兒時就能讓孩子學習葫蘆絲,時間長短自己決定,不必每天都來,這是吸引她給孩子報名的重要原因。至于這位“老師”是否具有教學資質,家長表示“從未想過這個問題”。
無法可依公園管理存難度
某市屬公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坦言,公園廣場舞聲音過大,影響到游客的正常游園;跳舞占道,致使游客不得不繞著走,給游園帶來諸多不方便,這些一直是公園最常見的問題,也經常遭到大量中外游客的投訴。但是,對于此類現象,公園管理起來也有一定難度。這位工作人員稱,管理存在難度的根本原因是無法可依,且管理主體不明確。他呼吁有關部門盡快制定相關規定,明確處罰辦法,公園廣場舞擾民的現狀才能有所緩解。
“一些游客打著教舞的招牌收取費用,他們專找熱鬧的地方,開大音響跳舞,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游客注意,讓更多人交錢學舞。”工作人員無奈地表示,公園方面雖然規定歌舞音響的音量禁超90分貝,但是沒有明確的處罰規定,只能派人口頭疏導勸阻。“人家如果給個面子,會把音量調小點,或者換個地方。如果不聽,公園也很難拿出有效措施。”
本版文/本報記者王斌見習記者劉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