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亮相首次公開亮相“軟體飛機”引熱議
展出的“軟體飛機”名為Sf-1,吸引了新華社、人民網、中新網等國內媒體,還有各種軍事網站關注,如果把“軟體飛機”幾個字輸入百度,搜索相關結果約有兩千多萬個。
而百度百科關于該詞條的解釋以往并沒有,也是根據此次天津航展進行的解釋:軟體飛機是沒有硬質骨架的飛機,從箱子里面取出來吹氣成型。同比之下機翼面積大,載荷能力強,可做超低速超低空飛行,具有良好的彈性,耐撞擊而不受損壞。可用于航拍、航測、遙感等用途。飛翔從容、穩定、柔和、自如,易操縱,被稱為“空中自行車”、“無線的風箏”。
揭秘“軟體飛機”造價二三十萬元
這是一架飛機,不過,它有點與眾不同,因為它可以被裝進拉桿箱。
這是一架飛機,不過,它是被“吹”起來的,它叫“軟體飛機”。
“軟體飛機”除發動機和飛機架是用金屬做成的外,其他整個軀體都沒有采用硬質材料,全部采用柔軟的復合材料做成,從整體上看是一種無骨架的感覺,因此將其稱為“軟體飛機”,來自新鄉的參展商、飛機設計者張丙炎告訴記者。
看看它的參數,“軟體飛機”的表現還算不錯:時速可達20公里,也可飛到100公里,最大載荷25公斤,飛機翼展分別為:2.5米、3米、4.3米,飛行高度4000米以下。“不過一般只需飛行四五百米即可夠用。”張丙炎說。
利用空氣動力學和流體力學研發的“軟體飛機”,既可用電動機,也可用發動機,兩者得到的續航能力差別較大。而從操作上來看,也較為簡單,把航線輸入電腦自駕儀中,飛機便可自動飛行,操作員只需按簡單的步驟操作。
與動輒上千萬、幾百萬的飛機相比,“軟體飛機”的成本很低。張丙炎告訴記者,造價二三十萬元。由于外面采用的是高科技復合材料,而機身內是空氣,所以,“軟體飛機”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空中掉下來摔不壞。
質疑“軟體飛機”是不是偽科學?
十年前,關于“軟體飛機”,國內媒體曾爭論過。有人稱之為一大科學貢獻,也有媒體對它的科學性提出質疑。
現如今,“軟體飛機”重出江湖。而此次,張丙炎和他的團隊,顯然是有備而來。
張丙炎告訴記者,此次展出的“軟體飛機”,是經過很多次的試驗,并在洛陽、鄭州、浙江多地進行過試飛。
不僅如此,張丙炎告訴記者,從2011年對軟體飛機技術申請了發明專利。“專利技術從申請到審批,大致需要3年。再過一個多月,軟體飛機的專利有望被審批下來。”
十年間,“軟體飛機”最大的改進是:當年“載人”,如今“無人”。據了解,十年前,形如大鳥的軟體飛機只能滑行而沒法升空。因為資金有限,“軟體飛機”設計者張丙炎無法給他的飛機配備強大的心臟。
那么,“軟體飛機”到底是不是偽科學呢?
在2005年1月5日,中央電視臺為了解“科技騙局”的事情真相,派出記者趕赴新鄉,對正處于爭議的“軟體飛機”的第二次試飛過程進行了全程錄像,并帶著錄像帶當面采訪了中國著名飛行器設計專家、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教授胡繼忠,這位“蜜蜂2號”飛機(中國輕型民用飛機之一)的設計者最后指出,軟體飛機確實是飛機,具有很好的市場和實用前景。
說法“軟體飛機 ”業內稱呼充氣飛機
“軟體飛機”其實標準的稱呼是可充氣飛機。昨日,鄭州航院飛行器設計教研室主任、高級工程師王曉璐告訴記者,這種飛機在國外早就有研究,技術上完全是可行的。這種低空低速飛行器,在美國是有先例的,有科學依據,并不是偽科學。
他指出,這種飛機的關鍵技術在飛機使用的材質,由于飛機飛行中,要面對不同的速度和高度,飛行時速達到幾十公里完全沒有問題,而要想達到幾百公里,對飛機使用的材質有很高的要求。而據稱,“軟體飛機”使用的材質是高科技復合材料,該材料能否保持機體內外氣壓的平衡,是決定該飛機飛行速度和高度的關鍵所在。
其實,可充氣飛機,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在國外出現。記者查詢發現,早在50年代初期,美國Goodyear公司就研制出此類飛機,它的機身和機翼都曾是充氣的。該公司生產的GA-468型充氣飛機曾被用作偵察機、通訊機等。(記者劉江浩任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