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護士李美仙
謝謝你們的救命之恩
6日,獲救女護士來到陸軍第14集團軍某旅工兵防化營位于龍頭山鎮的宿營地感謝救命恩人,她說:“通過這次地震,讓我戀愛有了方向,那就是找像你們一樣的‘兵哥哥’!”
到營地感謝救命恩人
6日上午,魯甸縣龍頭山鎮衛生院的護士李美仙臉部在地震中受傷,但還是顯得很漂亮。她來到陸軍第14集團軍某旅工兵防化營位于龍頭山鎮的宿營地,緊緊握著橋梁筑城連指導員陳波的手,激動地說:“謝謝你們的救命之恩。”
4日凌晨4時,當救援隊剛到達震中龍頭山鎮,就看到有群眾跑過來,向他們求救:“解放軍同志,趕快救人啊,前面廢墟下還有活人。”
當聽到廢墟下還有人活著,官兵們立即攜帶生命探測儀、液壓鉗等專業地震救援工具,趕到龍頭山鎮老街廢墟,展開救援。
被困十余小時呼喊“救救我”
這是龍頭山鎮衛生院四層高的樓房,地震使一樓和四周倒塌,其他樓層也岌岌可危。幸存者是畢業于昭通衛校的24歲女護士李美仙,她正位于一樓廢墟的一個角落里。多次參加過地震救援的指導員陳波知道,與完全倒塌樓房的廢墟不同,在這樣的環境開展營救危險系數極高,尤其是震后余震頻頻,樓房隨時有再次倒塌的危險。
時間就是生命,哪顧得了那么多。他們在當地群眾的指引下,利用生命探測儀開始作業,很快地確定了幸存者所在的大概位置。
然而,當官兵們往下開辟救援通道,打通了一層后,發現由于樓板疊錯,打通難度大,且有再次倒塌危及幸存者生命的危險。他們立即調整方案,從一側打開通道,再從側邊橫向營救幸存者。
在打開第一條通道后,指導員陳波鉆進廢墟里,清理通往幸存者方向的瓦礫。然而,他發現,已被困在廢墟里十多個小時的李美仙心里極度害怕恐慌,不斷地喊著:“救救我,快救救我……” 陳波告訴李美仙:“你在下面不要亂動,保持冷靜,我們很快就把你救出來!”
劫后重生的感恩與快樂
就在陳波進入廢墟不久,在他頭上本已嚴重傾斜的樓體突然晃動起來,一塊磚頭“啪”的一聲就掉在不遠處。余震,救援小組迅速外撤。“真險啊!”大家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5分鐘后,官兵再次沖進廢墟。
不時的余震,這讓李美仙更加感到死亡的威脅,說話毫無力氣。官兵們邊輪流鉆進廢墟里開辟逃生通道,鼓勵她勇敢面對困難,邊與李美仙談人生、談理想,甚至開起了玩笑。李美仙情緒漸漸穩定下來,積極配合救援行動。
早上7點半,經過官兵們全力營救,李美仙終于鉆出了廢墟。
現在,李美仙一臉充滿幸福的笑容,那是劫后重生的感恩與快樂。她笑著告訴官兵們:“從你們身上,我看到了軍人身上具備的英勇頑強、不畏艱險,富有愛心等優點,要找‘白馬王子’,就找像你們這樣的‘兵哥哥’!”
救援隊員耿昭雄
等完成任務
給逝去的親人上炷香
6日上午,魯甸地震重災區火德紅鎮南筐村,正在進村入戶的陸軍第14集團軍某炮兵團指揮連上等兵耿昭雄用一口純正的當地話,招呼群眾。
魯甸地震發生后,耿昭雄所在的部隊奉命趕到火德紅鎮執行抗震救災任務。耿昭雄的家火德紅鎮銀場村,那里也是受災區。他很快從遇到的親朋好友口中得知,在這次地震中,家里房屋變成危房,外婆和一個表妹不幸去世,另一個表妹也重傷在醫院救治。
面對近在咫尺的家,他強壓心中的悲痛,沒有向連隊提出回去看一下,一心投入救災。附近的王家坡村由于地震導致堰塞湖水位不斷上漲,連隊接到通報,那里的堰塞湖邊可能還有幸存者。
連隊立即挑選16名體能強、水性好的骨干,抓住48小時生命救援黃金期實施生命救援。得知消息,耿昭雄主動申請參加,他說:“周邊的地形道路我十分清楚,我要參加這次執行任務。”作為突擊隊里惟一的一名義務兵,耿昭雄既是沖鋒隊員,又是向導。他帶領搜救小分隊進入堰塞湖區,每到一個點位,都要采取水面觀察與登岸搜索相結合的方式,水陸同步、逐段逐片,全面覆蓋,確保不漏過一個死角。
前天一大早,下游堰塞湖水位不斷上漲,南筐村有64戶人家,其中23名老人需要往上游轉移。連隊接到任務后,耿昭雄又一次主動請纓,一定要參加執行任務。到了村里,他們搭好安置災民的帳篷后,立即去一戶戶人家做工作,幫助他們轉移到上游海拔高的安置點。有的老人說:“我在這住了一輩子,哪兒也不想去,要死就死在家里吧!”關鍵時刻,耿昭雄發揮了關鍵作用。他用當地土話反復做工作,很快就說服了老人。
“家里遭受了很大的變故,卻只字不提,一心撲在救災中!”連長杜海濤得知消息后很難過,他介紹尤其在進村入戶的救援工作中,耿昭雄發揮了自己是當地人的橋梁紐帶作用,為提高救災效率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救災現場,耿昭雄告訴記者,連隊得知他的情況后,專門批準他半天假回家看看,但這兩天連隊救災任務太重,他計劃過幾天再回去看看,給逝去的親人上炷香。
120急救車駕駛員羅志坤
干的就是“救命”工作
得打起精神來
早8點至晚8點,24小時待命,是魯甸縣人民醫院120急救中心車組組長羅志坤和他的同事們平常的上、下班時間。
對很多人來說,如此長的工作時間已足夠難忍。可因為地震發生,羅志坤和同事的工作時間被再次拉長——從地震發生到5日凌晨,44歲的羅志坤沒有休息過一分鐘,醫院、災區來回跑,他不知跑了多少趟,“記不清了。”
在魯甸縣人民醫院,羅志坤開急救車已有20年時間,此次魯甸地震發生時,他正在將一名新生兒從縣醫院轉去昭通市區的路上。之后,他接到領導電話,在將嬰兒送到醫院后,他馬上趕回醫院。
第一趟是火德紅鎮李家山村,那里,一名老人被自家房屋壓到,渾身是傷。可一路上堵車嚴重,加之余震不斷,山上碎石不停掉落,路上塌方四處可見,羅志坤的車輛只能緩慢前行,平日里40分鐘左右的車程,那趟,他足足開了兩個小時。幸好,老人雖傷勢較重,但無生命危險,這讓羅志坤稍微松了口氣。
這趟跑完天已漸暗,羅志坤又匆匆趕往下一個救援地點,直到5日凌晨,在醫院領導的強烈要求下,他才回家歇息。此時,他已經連續工作40個小時。
前日一天,在災區和醫院之間,羅志坤足足跑了9趟,“如果不堵車,跑得趟數肯定更多。”他說,平時四五十分鐘左右可以到達災區,“這兩天因為路況差,有時一趟要跑將近兩個小時。”
這兩天送傷者,羅志坤最大的感受就是:“心急啊!可也不知道說啥!”“每次,看到傷者被抬上急救車,然后痛得在車里哭,我就很難受,就希望能早一點能把他們送到醫院。”
魯甸縣人民醫院共有7輛急救車,這兩天跑的山路太多,兩輛已跑了十幾年的急救車經不住折騰,壞了,只剩下5輛車救人。“沒辦法,只能盡量多跑。”羅志坤說。
“司機,快,轉院!”昨天下午2點左右,剛回到醫院準備坐下休息的羅志坤,聽到院領導一聲招呼,來不及喝口水,就匆匆將思緒拉回,駕車趕往昭通市第二人民醫院。“干的就是‘救命’工作,得打起精神來!”(都市時報記者 朱家吉 程浩 通訊員 鄧忠開 孟磊磊 羅天育 發自魯甸)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